编者按:在上海交大,活跃着一批“想上好课”的青年教师,热爱教学、技艺精湛,他们中选拔的9位代表在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创下史上最好成绩。好老师对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乃至一个民族都具有重大意义。上海交大正在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人才培养,树立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鲜明导向。走访教学能手,探寻他们的成长之路,总结他们炼成的共性特点,以期更大范围凝聚共识,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邓军,已经是第四次上这门交大本科生的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近对她来说是收获满满:先是在4月中旬的上海交大首届思政课教学竞赛中获得第二名,随后代表上海交大参加5月底的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大赛今年首次增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组中获得一等奖。
“教学氛围”很重要
邓军是位80后年轻教师,本硕博都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受到很多恩师栽培指引,一直对三尺讲台深怀敬畏。因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人物史等研究,毕业时也有高校、文博机构、研究所等方面选择。她想要教书育人的初心从未改变,而当她尝试向一些高校求职时发现,有的只在乎她是否安家立业,对她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期待提及不多。作为一名女性,她期待未来能够在一个不看重性别,只注重教学和科研,以及青年教师成长的高校。
在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博士后期间,邓军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组的工作,学院的学术氛围,对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等提供的前沿指引和悉心帮助,她都看在眼里。最后,她选择留在交大成为一名教师,并开始参与学院上海市精品课程的打造。
邓军一直强调“教学氛围很重要”,除了学院教研组的研讨,她很关注学校的各类教学培训,希望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她说,交大的教学发展中心十分强大,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午餐会”,每学期都会开放十几场午餐交流预约,还能邀请到国内外的学科大师传授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感悟,时间一般安排在午休时间,也不耽误上课。有一次,她居然看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讲述“老师要无求于学生”,要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动力,让她深受启发。
备战上海市青教赛期间,她和几位一起参赛的交大教师交流,发现大家都是经常备课到深夜,也暗暗提醒自己,要加油坚持。而参赛结束后,她也一直在反思,如何把一些专题设计得前后连贯,让学生便于理解;如何找准课程定位,为交大整个思政课体系中的后几门课打好基础,让学生融会贯通。“感知身边榜样的力量,学会教学系统的考量,这也是大赛带给我很好的收获”,邓军说道。
上课就是给自己“补课”
当被问到“什么样的课才是一门好课”时,邓军认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是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当然更重要的,学生爱听。她也坦言,上本科生通选课困难很大,不同学院、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起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讲解程度都是挑战。有部分学生一开始把它当做一门“水课”,看着低头族,心里特难受。经过换位思考,她觉得自己做学生时也有过一边做作业一边听课的情况,因此转换态度,更加精心准备每堂课的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希望自己的讲解也能够传递到低头族的耳朵里面。逐渐,有同学开始放下作业,认真听课。对邓军而言,抬头族和低头族都是需要尊重的学生。
每堂课,邓军都坚持带上几本精心挑选的延展书籍供学生借阅,希望提高学生的阅读鉴别力,“读过好书,就懂得怎么去分析和思考”。每个教学专题,邓军都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带领学生放在历史长时段中思辨。如讲鸦片战争,邓军借助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组建机器织布局的故事,主人公讲的“我以前只知天下,不知世界”,来分析从天下体系到民族国家的认知转变,引领学生从“只知仇恨”到“理性思考”。她记得有位本科生上课总坐第一排,刚开始讲到一些历史事件义愤填膺,甚至直接摔笔。课程结束时主动找到她说,以后我不会再过于激烈地去面对一些事件和人物,我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反思。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邓军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专题,谈到近现代媒体,分析为什么《新青年》一本刊物会作为一场运动的标志,引述了交大老校长、出版界元老张元济说过的一句话,“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老校长以开发民智,培育人才为己任。辞去交大校长的职务,加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系列培养新公民的各类教科书和期刊杂志、影响至今的汉译世界语名著,为了保存文化开设亚洲第一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学生们对“读书”这件事,对“认真”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
今年的青教赛期间,她和其他人不同,只有不到一个月备战时间。白天一早就上课工作,晚上在办公室设计专题,两岁半的女儿连续很长时间只能在视频里看到妈妈,邓军心里也有过内疚。但想到这次比赛也是一次历练,让自己能在短时间读好书,梳理好这门课程体系,让更多地学生能从这门课中真正获益,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如果我自己都不能在一件事上认真对待,如何影响和感染我的学生。我不介意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因为最终获益的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