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冰:上好一门课,学生是动力
时间:2018-06-28 浏览:1810

编者按:在上海交大,活跃着一批“想上好课”的青年教师,热爱教学、技艺精湛,他们中选拔的9位代表在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创下史上最好成绩,人人获奖且特等奖和一等奖人数居全市第一。好老师对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乃至一个民族都具有重大意义。上海交大正在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人才培养,树立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鲜明导向。走访教学能手,探寻他们的成长之路,总结他们炼成的共性特点,以期更大范围凝聚共识,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

梁如冰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生物化学系教学副系主任,2003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细胞生物学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哈佛大学著名遗传学家Daniel L. Hartl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实验室交流访问。她主持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了多项重大重点基金项目研究,先后获得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和两次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她是国家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美国微生物学会、美国遗传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会员……


看过简介里的梁如冰,见过照片中的梁如冰,斯文、内向、不善言谈、手不释卷是我们对她的初步印象。经过一番攀谈后,她自信、爽朗、坚韧的性格便推翻了我们之前对于她的所有想象,她兼具了理科生聪慧、逻辑清晰与文科生柔情细致的品质。她是一位教学工作者、一名科研人员、一位母亲、一个妻子,她在多重身份中自由转换,并享受着它们带给她的乐趣与幸福。我们原本还在担忧该如何走进这位青年学者,简单聊叙几句后,她便轻松打开了访谈的话匣子,一切都是那么地自如顺畅。

不忘初心,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梁如冰2007年博士毕业后即留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工作,交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为人先的精神和踏实刻苦的态度镌刻在她的心中,体现在她的行动中。她始终认为,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根本职责所在,为人师长最重要的是授人予渔,通过教师的言行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着这份初心,尽管现在她的岗位属于研究系列,没有教学任务的要求,入职十年来,她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迄今为止,她先后承担了《微生物的世界》、《生命伦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导论》和《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多门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与通识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

也许是出身于师范院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让她对于教学颇有一些心得与想法。“我认为,想要教好一门课,一定要了解你的学生,要多和学生接触,因材施教。”在她看来,只有充分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对症下药,讲授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将一门看似深奥乏味的课程讲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她多年讲授《微生物的世界》这门通识课程,上课的学生来自学校不同院系,如何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能有动力去学懂弄通这门课程是授课初始面临的难题。课前她需要重新梳理学科基础知识,并查阅大量的最新前沿进展与学科资料,以大家熟知的事件案例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由小及大,使学生理解并思考简单生命现象或活动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注重课堂互动,将课堂讲解与视频播放和影片播放等结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她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在线课程与课堂授课相结合,小组研讨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以论文撰写、幻灯片演讲、视频拍摄、情景剧表演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过程评价和课程考核。现代生物学与医学、物理、化学、数学、材料与信息等多个学科均在理论与技术上存在大量的交叉,发展迅猛,新进展层出不穷。她认为,多学科交叉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她希望可以在课堂授课中通过实例讲解,力所能及地带给学生这种学科交叉的理念,让学生打破各个领域的思维惯性和研究定势,拓展学生的科学思路,成长为具备交叉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她一直坚信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她说道,学生充满创新、朝气蓬勃、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给她带去了无限的欢乐和诸多的成就感,也给她许多的教学启发和研究灵感。虽然科研压力大,但她依然尽可能多地和学生在一起。研究生导师,教学副系主任,致远学院生命班班主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学术导师,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医学院实践项目指导教师,交大实验小学校外辅导员……她以不同的身份对学生们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帮助。她经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深入交流,学生都和她成为了好朋友,一起讨论学业的困惑、生活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规划等。有很多次在晚上授课结束后,她为了给学生答疑解惑,不知不觉且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和讨论到晚上十一点半以后。她说道,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希望自己能以一己之力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建议和指导,陪伴学生走过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段时光,绽放光彩,追逐梦想。

感恩那些默默付出的背后英雄

对于梁如冰而言,这次青教赛之旅除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方面的收获,还使她有机会细致梳理了课程的整体架构,并结合了专家意见,对课程深度和内容进行了扩充与调整。更重要的是,青教赛之旅更是使她收获了一份友情、一种坚持、一种感动。梁如冰说道,原本素不相识的彼此,通过这次比赛让他们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相互激励,直言不讳地为彼此寻找不足和问题所在,交流各自的心得与体会。备战青教赛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选手们为此次比赛都付出了太多的辛劳,经常对课程进行反复修改和打磨,熬夜是家常便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梁如冰的睡眠时间每天都不足四个小时;在材料提交的最后三天,她只睡了两个小时。老师们的全力支持与朋友间的互相鼓励是她坚持与前进的动力。一场青教赛,亦是一次成长之旅。、

一场青教赛,也是一场感恩之旅。整个青教赛备赛期间,学校的教学发展中心的老师们给予了大力帮助,邀请学校的教学名师和课程专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严格培训与把关。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领导们和老师们也都在不同层面给予了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特别要感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林志新教授对于我的指导和帮助。”梁如冰说道。“林老师已年过七旬了。有一次晚上,我在办公室做完比赛的课件,已经大概是十点半了,我邮件发给林老师后随即发了一条微信给林老师,请他第二天上午帮我看看并提提意见。没想到不一会儿时间,我刚走到行政楼后面,就收到了林老师的电话,问我在不在电脑边。我立马拿出电脑,站在路边根据林老师电话里的意见进行对应修改,一直弄到晚上十一点多。我真的很感动,林老师通过一言一行,给我亲身示范了教学名师的风采,直接影响了我,让我更加坚定。”话到此时,梁如冰眼中泛着泪光,她的语句里、她的神情中充满了感动。除了林志新老师,梁如冰还提到了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张瑞老师等对她的帮助和指点,是这些幕后的英雄们,默默地支持着她走到最后。一路走来,选手们都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默默无闻的帮助与关怀,这是一股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

她是一位教师、一位研究者、一位母亲

一个身份多重的青年女教师的成长,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梁如冰亦是如此,在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一流高校中,压力可想而知。她是一位教师、一位研究者、一位母亲。她需要规划好时间,尽量平衡好各个角色和各种关系,每一天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身为教师,她用心助力每位学生的成长。作为班主任,工作伊始她即担任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班主任,现担任了致远学院生命班班主任工作。除了例行班会,她每学期都要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家长积极沟通;当年班级的学生即使身在国外也每年都会和她联系问候。作为研究生导师,她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过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多人获一等学业奖学金。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她指导的三名学生获优秀本科毕业生。作为科创项目指导老师,她指导了多项PRP和大创项目,三项PRP项目优秀,两项升级为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作为交大实验小学校外辅导员,她参与了校本教材的编写,并指导了多项小院士项目等。每一项荣誉背后,都凝结着学生的努力以及师长的辛苦付出。在教书育人的路途上,她无私地倾其所有。

身为研究者,她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分解机制与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和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计划等,参与了多项重大重点基金项目的研究;已发表了SCI论文近二十篇,申请专利十项。一年365天几乎无休,就连春节假日,当多数人沉浸在欢度春节的喜乐氛围中,作为科研人员的她们也依旧像个苦行僧一样埋头苦干着。但凡能够节省安排出时间,她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科研工作中。这是职责所在,也是兴趣使然。

身为母亲,她要陪伴孩子的成长,母亲不能缺席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她是学生的恩师,也是孩子的师长。只要不出差,每晚她都要保证预留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学习,辅导孩子课业,和孩子谈心交流;等孩子睡觉后她再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她提倡对孩子进行自信教育,而自信源于点滴积累,要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多鼓励多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事,这样孩子才能树立信心,慢慢成长,学会驾驭每一件事情。

我们眼中的梁如冰,自信、优秀、自律,当问及是什么力量支撑她毫不懈怠奋勇向前时,她告诉我们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身边优秀人的带动,让她满身正能量。是的,在上海交通大学内,青年才俊总是层出不跌,前面的标杆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这是交大的一种良好的传帮带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交大精神。人们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奋力奔跑着,向着远方、向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