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致远文艺协会举办“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化与仁爱”文艺沙龙
时间:2018-09-26 浏览:1913

9月21日,正值中秋佳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教工致远文艺协会、传媒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承办的致远文艺沙龙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化与仁爱”在五餐教工之家多功能厅300号举行。学校老干部处离休干部党委书记颜淑霞、校工会副主席罗莹、校报主编郑茂、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张玉梅、东京审判课题专家向隆万、老教授协会会长龚诞申,以及学校其他院系的教职员工40余人参加了沙龙。沙龙由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主讲、罗莹主持。



张玉梅首先介绍了成中英教授与交大和协会的渊源:成中英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结缘甚久。2012年,人文学院与人文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中西方知识论与诠释学:理论与学术研讨会”,成中英是大会主席。这个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年,极好地提升了交大文科在学界的影响力。成中英为交大的文科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居功至伟。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致远文艺协会成立,成中英欣然接受首届协会顾问的邀请,并捐献其父台湾国学大师成惕轩教授的作品集《楚望楼诗文集》,作为协会首届小品文大赛获奖者的奖品。当时协会成立伊始,没有经费,所有奖品均由大家捐赠产生。成中英对协会的扶持,给人极大的鼓舞。今天,已届八十多岁高龄的成先生,抽出自己在上海停留的短暂的休息时间,不辞辛苦从徐家汇赶来作客致远文艺,更加令人感动和从心底敬佩。

罗莹着重介绍了成中英教授在学界的情况: 成中英教授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本科、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国际易学导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主席,IACEDM 国际环境决策管理咨询委员会环境哲学总顾问。成中英教授是中国当代当之无愧的哲学大师,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成中英首先诠释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西方哲学强调通过理性的思维,把自己对各种问题的判断形成一个体系,完成文化的传承与进步。成教授看来,今天,哲学不是一个外在体系的建立,而更应该是强调个人的内在整合,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表达,从而完成自己的生命的使命,同时能够建立一个文化群体,实现“转化自我,从而转化他人”,实现一个美好的自我发展、生命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

成中英强调“文化复兴”的意义就在于掌握文化的传统,并在其中成长、发展,把它变成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这也是最高的一种理想。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承认这种传统,然后要表达自己的心得,通过生活的实践完成自我实现。中国的文化复兴就是要中国人提出自己的价值传统,能够影响西方,和西方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生命的活力,凸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从而改变这个世界,让大家共同享有人类的价值体,建立人类生命与价值的共同体。

成中英指出,“文化复兴”的实现,需要我们对“文”、“文化”、“文明”有更清晰的认识。“文”是世间万物的条理、秩序与格局;而“文化活动”就是表达这个文、认识这个文,找到规范的行为,在实践中掌握更深刻的意理关系;“文明”是文化的成就的标杆性的表达,它具有指导性与理想性。“文明”是一种价值存在,“文化”是在追求这种价值存在,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文”的认识。“文化”要持续地追求文明的更高成就,要“与时俱进”;“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传统,要传承下去。文化的自信来自于对人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对文明的坚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以文会友”的概念就是“维持社会传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人与人是相互存在的关系,人是群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相互扶持,人的追求文明的生活才能持续下去。“仁”是一种文明的理想,人类在文化体系中要追求这种理想,通过人的信任加强信念、彼此鼓励,才能在挫折与困难当中继续最求理想,达到人类存在的共同价值,真正形成人类存在的共同生命体,才能实现文化复兴之道,实现人类要走向世界和平之道的道路!

 文字:李晓红    

摄影:秦惠洁、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