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影视协会举办“《零零后》电影点映”活动
时间:2019-10-24 浏览:8344

10月22日晚,由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办、上海交大教职工影视协会协办的《零零后》电影点映活动在李政道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此次活动是“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和上海交大第四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


电影《零零后》历时12年拍摄,呈现了2001年出生的两个孩子,长达12年的垂直成长影像,刻画出时间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给两个特别的孩子从身体到内心带来成长与蜕变。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三位嘉宾,分别是上海交大教工影视协会会长、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亚光、新生代纪录片导演卢晏羚和交大物理学院辅导员梁钦老师。嘉宾同观众们一样都是第一次看到影片,观影结束后,三位老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并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


卢晏羚导演首先围绕纪录片这个特殊题材给出了自己的专业见解。她讲到,这次放映的影片《零零后》是摄制组连续12跟踪拍摄的成果,作为同行,她为该片导演张同道的坚守和付出而动容。


张亚光导演也表示,如此长的制作周期,加之厚重而富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这在中国纪录片制作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非常令他感慨。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中国纪录片最初发轫于北京的地下电影,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出现了众多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纪录片赢得了国际声誉。


接着,梁钦老师从电影聚焦的社会现象出发,回忆了自己与零零后学生接触的经历,指出零零后一代人最典型的特征在于:有自我选择的意识,并且更有条件去追求自己的选择。她说在影片的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身上看到了自己学生的影子:他们有着一样的彷徨和相似的执念,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绝没有丝毫的让步妥协,或许这正是导演要寻找的“零零后”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


最后,观众与嘉宾互动,有观众非常关心纪录片产业的形势,问到目前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在回答这位观众的过程中,张亚光老师将纪录片发展的阻碍总结成认同度不足。一方面,创作者认同感不强:纪录片平均制作时间长,而真正像本片导演一样愿意沉下心来跟拍十几年的导演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从业者的身份认同感不强,出品质量受到影响;另外,观众的认同感不强:纪录片属于小众市场,在中国的受众群体还很少,没有了市场的牵引,就更加难以拍出数量可观的纪录片精品。但是卢晏羚导演也补充道,现在国家大力支持纪录片发展,提供资金和平台,扶持优秀记录作品的创作,相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纪录片产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经过嘉宾的精彩点评,许多观众表示获益匪浅,今后将更多关注国产纪录片;许多零零后的父母则表示,从电影中进一步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愉快满足的气氛中,嘉宾邀请观众走上台去一起合影留念。最后,主持人进行了下次活动的预告,活动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画上句号。

策划:王欣荣、王超男

摄影:吕 军

撰稿:黄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