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淌,季节变幻,上海也渐渐步入了自己的深秋时节。不过,固然树叶由绿转黄,草木荣而复枯,水泥、石头所造就的楼宇仍然在和平稳定的岁月里年复一年地挺立着,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点滴。
2019年11月5日,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教工致远文艺协会的成员们怀着缅怀历史,探秘求知的愿望,组织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活动——外滩主题城市采风,活动起点在外滩北京东路与圆明园路的交叉路口。
为了能让大家在这次外滩采风之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加深对上海历史文化的了解,协会特地邀请了自1949年上海解放起便一直生活在上海的陈远东老师担任讲解员,为大家讲解外滩一带每一栋老建筑的历史沿革,奇闻轶事。陈远东老师的父亲当年曾参加过解放上海的战斗。因而,陈老师特意讲起了解放军攻打上海邮政大楼时所付出的牺牲,更让人敬佩老一辈革命者顾全大局,保护人民财产的良苦用心。苏州河两岸,有那曾经飘扬过沙俄——苏联——俄罗斯联邦三代国旗的俄罗斯领事馆;还有曾经繁盛一时,又最终在时代浪潮下黯然谢幕的前英国领事馆;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屹立着的上海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百年复兴。
过去百姓称河流上游为“内”,下游为“外”,外白渡桥、外滩皆是如此。提到外滩,便不能不提举世闻名的“万国建筑群”。说是造化弄人也好,说是时代大势也罢,这一带的建筑最初多是作为外商从中国攫取财富而建立起来的洋行,解放后曾长期作为各大公职机关的办公楼,而改革开放以后又一个个重新成为了银行办公楼。外滩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屈辱史与抗争史:盛宣怀创办轮船招商局,同洋人的航运公司一争高下;民国建造的中国银行,要同旁边英国人建造的沙逊大楼(今和平饭店)一争高下;乃至于解放后将租界全部收回,今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同时,也就有了和国际人士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能力和底气。
夜晚的外滩,华灯璀璨,流光溢彩。本次活动正值“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期间,伴随着《茉莉花》、《欢乐颂》的旋律,外滩化作绚烂的舞台,展现着新中国70年来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
来源:教工致远文艺协会
撰稿:韩青
摄影:郑丽坤 马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