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下午两点至四点,2020年教工致远文艺协会首届新书品鉴会在闵行校区五餐三楼多功能厅成功举行。医学院附属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福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工会副主席罗莹,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立平,图书馆资源与公共服务部主任宋海艳,党委宣传部郑茂老师等嘉宾应邀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教工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张玉梅教授、秘书长郑世宝教授、副会长张亚非教授、副会长乔中东教授,以及40余名协会会员和两名远道而来的外地嘉宾。品鉴会由教工致远文艺协会副会长杨志彪主持。
会议开始,主持人隆重介绍三位新书作者。张亚非,字乃元,理学博士,电信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SCI期刊《纳米快报》创刊主编。褚建君,生物学博士,诗人,上海诗词学会理事。著有《学诗记》《地球生命》《诗画上海》,开设“格律诗词与写作”的全校通选课。
张玉梅,文学博士,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教工致远文艺协会会长,开设“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通识课和教工诗词班,副主编《诗文交大》,出版《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等。
之后,教工致远文艺协会秘书长郑世宝介绍品鉴会背景及酝酿过程。他表示,此次三位教授的大作出版可喜可贺。教工致远文艺协会虽然举办过多次文学讲座活动,推出了一百多期微刊,发现和凝聚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锻炼和涵养了会员的文学才情,但还没有举行过会员新书品鉴与创作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一经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感谢相关领导的鼎力支持和会员的大力支持,使得首届品鉴会成功举行,期待有第二届、第三届更多届的新书品鉴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致辞。她首先向三位新书作者以及新书的出版表示祝贺,表示这三本诗词书籍,似一股文化涓流淌入校园,让人倍感欣喜。古典诗词中的精神追求、智慧力量给人们生生不息的文化营养。并对三位老师表示敬佩,在选择多样化、阅读碎片化、信息快速消费的时代,三位老师能够在古典诗词方面潜心耕耘,践行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实属难能可贵。并期待教工致远文艺协会里能够涌现更多更优秀的学术和文化成果,在各领域发出交大声音。
新书品鉴活动正式开始,第一位品鉴者张亚非首先谈起创作《韵写春秋步道圆——乃元诗选》的初衷,他如何用诗歌记录生活、记录人生的体会。《韵写春秋步道圆》共八辑,分量十足,无论是修身齐家、人间烟火、四时佳兴、万里江天、还是人生感悟、家国情怀、无不是对生活的记录和感悟。幼承家训,家传渊源,大学本科以后进入理工科专业领域,科学精神与诗词兴趣恰恰完美完结、相得益彰。
接下来乔中东、秦惠洁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由张玉梅创作的《贺<乃元诗选>出版》。郑丽坤激情满满地朗诵了《乃元诗选》中的三首诗:《长城》《韵》《贺兰山岩画观感》。
第二位品鉴作者褚建君在发言中回忆起自己如何向复旦大学的教授正式拜师学习诗词,三年后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学诗记》。2018年他受邀为《诗画上海》提供诗作,一个月完成200首诗歌的创作,在用古诗演绎历史事件、历史建筑、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锻炼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写作速度。他提醒老师们,学诗首先要先写,多写,写得熟练,才能出精品,用上海话来讲,就是“么事拿出来!”他还由衷地感谢协会,正因为有了教工致远文艺协会,大家才有缘相聚和相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协会这个阵地对交大校园文化的培育、滋养非常重要。他还鼓励老师们注重积累,树立自信,多作好诗。
汤莉华和汤萌分别深情吟诵了褚建君老师的作品:《诗画上海》中的《石库门》《猗园赏荷》,以及《学诗记》中的《静安四咏》。
第三位品鉴作者张玉梅以《致远文艺•思源》为发言主题,从“字象”与“诗象”融合视角,分享了她对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的心得。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和优秀的古典诗词,原本就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文”的本形本义是人的纹身,“生”是植物破土而出,文学就是人学,文学面前,众生平等。“下”“上”两个字的对应字形,以辨证的文化哲学告诉我们,写作时如果能“放下身段”,自然会“别有洞天”。“顾”“瞻”这对反义词启发我们,不一定要“行到水穷处”,再“坐看云起时”,行路中要常常“回顾来路”,自然会发现身后的“精彩纷呈”。她还从“前”“后”二字阐释了“逆水行舟,一往无前”的创作豪情。最后她动情地总结发言:母亲是我们的本源,也是我们的家和心灵归宿。悲悯之心应该是文学本心,是创作之源。希望我们能长怀悲悯之心,思源而致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文章。
听过班婕妤和李香君两个典故之后,周芸老师深情款款地朗诵了张玉梅的原创诗歌《团扇 初见》,大家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有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作者的精彩分享和朗诵者的精彩演绎让多功能厅里高潮迭起,不时响起阵阵喝彩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图书馆新书收藏交接仪式环节,校图书馆资源与公共服务部主任宋海艳接受新书,并向作者颁发收藏证书。宋主任向教工致远文艺协会表达感谢,表示图书馆在打造学校文化地标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将联合致远文艺共同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而共同努力。
在自由讨论部分,王福胜、乔中东、狄平康、代宗红、等纷纷发言。老师们的发言既真情流露,又诗情画意,会场热情洋溢,文心澎湃。王福胜向三位老师的新书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他首先回顾了与张玉梅老师之间因偶遇《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十讲》而有的妙可不言的阅书之缘,并表示叹服褚建君老师的诗词知识,以及他笑对人生的态度,并对“偏偏要靠才华”的理工科教授张亚非深表敬意,分别用“红梅”“腊梅”“白梅”赋诗一首,赠送给张亚非老师、褚建君老师和张玉梅老师。乔中东深情追忆与教工致远文艺协会的渊源,向张玉梅老师学习格律诗,与各位文友的相识相知,如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收获感动收获成长。溧阳诗人狄平康老师感叹,致远文艺是诗词写作最好的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通过加入致远文艺群,写作能力日渐提高。来自诸葛躬耕地南阳的代宗红老师,表达了对教工致远文艺协会的感恩和感谢,特别感谢张玉梅老师和褚建君老师,如今自己已经慢慢走上格律诗词之路,并不断精进,成长为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上海交大报》主编郑茂老师在发言中希望老师们多多赐稿,将文学的力量和影响力传递给更多交大人。
最后,由工会副主席罗莹作总结讲话。罗主席充分肯定了教工致远文艺协会在过去几年的成绩,以及为学校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目前致远文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不但有固定的微刊,还举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出版了《诗文交大》等高质量的书,也有很多老师的作品在兄弟院校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她表示自己被教工致远文艺协会里这些“有趣的灵魂”深深吸引,并激励大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交大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最后,在主持人杨志彪热情洋溢的原创诗朗诵中,品鉴会结束。大家纷纷留下来合影留念,意犹未尽。这样一个诗意盎然的下午,给大家留下了久久的回味。
来源:教工致远文艺协会
撰稿:余继英
摄影:张晓霓、李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