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送爽,秋意浓浓。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工会组织的一支到革命老区寻访老红军体验老区人民生活的小分队,从11月30日到12月3日活跃在赣州山区。短短的几天内,他们从瑞金、于都到上忧等数县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寻访了尚健在的老红军。参观了由宝钢和宝山区月浦镇援建在当地的几所希望小学,受到了很大教育,并把老区人民的厚厚情意带回了医院和宝山。宝山电视台等媒体为此作了播放。
为了寻访当地尚健在的老红军,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转辗数县,终于在赣州市上忧县油石乡一个叫梅林的小山村里寻访到了一名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老红军温洽东。温老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身体十分健康,小分队为老红军及他七十九岁的老伴认真做了体检,向老红军夫妇赠送了帽子、手套、围巾等御寒物品。温老向小分队同志们讲述了当年参加红军的经历。尽管他讲的江西土语,很难听懂,但是在当地民政干部的翻译下,小分队同志们还是搞清了老红军讲述的内容。
温老是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红军转移后,被反动派杀害。他指着如今挂在门上的已经有些残缺,显得已有很漫长岁月的白底红字的“烈士家属”牌子,给小分队同志们讲述了这段悲壮历史。
温老十五、六岁就参加红军,是红军第四十一师三十六团机枪连的一名战士,几年间他参加了四次反围剿战斗,在战斗中表现地十分英勇,曾先后四次受到上级的表彰。
现在他夫妇俩生活在处于大岭深处这座小山村里,生活十分安逸,政府每月给予186元的生活补贴,一年450元的医疗补贴(在当地已经属于较高标准),感到十分满足,儿女们大多外出打工,对他们也十分照顾和敬爱。
拜访结束离开时,老红军夫妇握着小分队每一位同志的手,依依不舍,不断向小分队同志们挥手,直到几里地外,还看到老红军夫妇遥望着远离的他们。
宝钢和宝山区月浦镇在上忧县援建了两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希望小学。由于第三人民医院地处宝山地区,与宝钢、宝山有源远流长的关系,所以当地政府特地安排小分队到这两所学校参观。小分队同志向两所学校的师生介绍了宝钢、宝山和自己医院的情况,小分队里在书法和摄影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两位医务人员还向学生们讲解了书法和摄影知识,并当场作了书法表演。
这两座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山区外出打工农民的子女,大部分都寄宿在学校,生活相当艰苦,而且学校超员十分严重,原来编制容纳300多名学生的学校现在超员至800名。学校老师的收入也只有700-800元/月,但教师们十分勤奋,学生们学习十分刻苦,他们的这种精神使小分队同志们十分感动。
短暂而又紧张几天寻访活动,使小分队同志们深受教育。联系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深感党中央决定的重大意义。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如今,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构成了不和谐的音符,这一切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几十年前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区人民,无愧于成千上万的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牺牲的先烈。
第三人民医院工会
2006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