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五月,劳动者的节日!
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年来,有这样一群交大人,他们是交大校园最美的劳动者。
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甘于奉献,争创一流。他们打磨青春,锻造人生,以医教济世,与祖国同行。他们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诠释了伟大的劳模精神!
从医60载的劳模戴尅戎是国际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的奠基人,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医工结合、产学研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
从教40载的劳模洪嘉振长期扎根教学,心系学生,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珍藏的九十余件证书、奖章、教材、照片诠释了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爱为魂”的学术造诣和品格魅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劳模戴尅戎、洪嘉振。
壹.在磨砺中成长
1955年,戴尅戎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铁了心报名要去建设新疆,然而他却被分配到北京。在北京“坚持”了四天后,工作人员拗不过这个热血青年,给他联系宝成铁路的工地医院。当时有关穿越秦岭的宝成铁路的报道每周都有机会登上报纸头条。在山里开隧道、筑桥,常有伤亡事故。戴尅戎马上带着铺盖,先到西安,再转宝鸡,改乘一辆装石头的货车,到达工地医院。医院的医、护、行政人员都是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复员军人,戴尅戎在竹子拼的活动房住了两三年。从清创到接骨头、再到开腹、剖宫产,第二年他就开始做开颅,第三年又开展了开胸手术。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丰富的实践经历使他迅速成长。戴尅戎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的第一篇论文中的胸震荡与肺挫伤病例都是学校里不曾教过的,知识和经验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后来,他又转战太行山区和汉口。秦岭山脉、太行山麓、汉水之滨,先后留下了戴尅戎年轻的足迹。带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激情和热血,6年的基层医院工作锻炼,不仅提高了戴尅戎医疗技术和胆识,更磨炼了他的意志和应变能力。

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高精尖专业“数力系”的洪嘉振,因“文革”延迟到1968年被分配到山东济宁火柴厂。当时该厂机械化程度极低,专业完全不对口,眼前的一切似乎一团糟。世间万物各有美好,只要你推开心灵的窗户。他被安排到稍有技术含量的机修车间,协助工友研制“全纸火柴”项目。为了火柴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后又承担了火柴生产主要设备的改造。借鉴国外先进的设备,从零开始,吸取国内兄弟单位的经验,通过与本厂工人默契配合,经过3年努力,火柴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文革”后,利用清华大学六年本科扎实的基础,抓住机会积极参与了济宁市重点科技项目“遥测心电监护仪”的研制。经过努力,这个项目获得济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年在济宁的工作,洪嘉振从不怨天尤人,一贯秉持“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心态,坚持“行胜于言”,用实际行动面对各种困难。1977年,他荣获济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贰.在奉献中绽放
如果说迎难而上,完成的是动人的逆袭。那么当机会真的来临,他们都拨到了改变命运的小指针。因为他们心里始终都有一个“光明梦”,正是这个梦想,让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耐得住寂寞,持续积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1975年,戴尅戎调至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工作。当时九院还没有独立的骨科,只有六张床位且挂靠在外科,他和进修医师两个人24小时值班。整整3年,他咬牙撑了下来,因为他深信只要奋斗事业就会慢慢做大,风雨之后总能见彩虹!戴尅戎和同事用5年时间建立了独立的骨科,并担任负责人。1985年,成立了当时全国医院中第一个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戴尅戎任主任。从建室的第一天开始,研究室一直保持有1-2位全职工程师,坚持走医工结合的道路。如今,九院骨科成为上海、全国乃至国际上重要的骨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

1978年,洪嘉振得知全国硕士生招考恢复,这消息像黎明的光芒催醒了深埋的科研梦。济宁的夏天太过炎热,为了能静下心,他常常钻到备战用的地道复习。1978年,他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攻读陀螺力学方向。他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常通宵达旦工作。1980年,他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成为“文革”后全国第一位进行学位答辩的硕士研究生。答辩那天,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人,当时的交大校长范绪箕亲临指导。1980年下半年,为了顶替因病住院同事的教学工作,他毅然放弃了难得的出国深造机会。教书育人四十载,他始终认为,一个人在科研方面的贡献,毕竟有限。作为一名教师,认真传承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让他的学生去创造,那么其意义将是无限的。他利用一切机会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具备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困难的毅力与科学的道德。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生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叁.在奋斗中收获
戴尅戎、洪嘉振有“三多”:承担任务多、科研成果多、荣誉称号多。
戴尅戎在骨科王国纵横驰骋,在世界骨科医学史上留下了中国医生的功绩。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和院长,以及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等多个知名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曾任《医用生物力学》、《中华骨科学杂志》等18种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1999年,戴尅戎荣获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2018年,荣获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为中国骨科事业发展以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洪嘉振是我国多体系统动力学学科的著名学者。他的理论研究工作面向国防科研的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仿真软件系统CADAMB,为我国航天器的总体设计与载入航天工程做出贡献。成果“智能机器人机构仿真系统”荣获航空航天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曾连续兼任两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计算力学学报》副主编、《大辞海 力学篇》主编。1991年,洪嘉振荣获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荣获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回顾已经走过的大半生,两位劳模如实说:人的一生面临各种不一样的机会,而因为遭遇和选择不同,每个人的一生也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不能变的——我们的一切幸福,都离不开一个伟大、强盛的祖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七十一年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交大人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找准前行的方向;
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磨炼人生的精度!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凝聚起拼搏进取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