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尅戎:国际会议授予奠基人金杯
来源: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时间:2020-06-10 浏览:8595

[编者按]白衣为袍,驰援“疫”线。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日夜奋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的职业品格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和震撼。在上海交大,也有着许许多多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教职医务员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诠释着为师之道和医者仁心。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医疗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

匠心宣言:人才培养要着重于创造环境、鼓励竞争、提供机会,使将才与帅才在实践中自然脱颖而出,不可能由上级或老师“圈”出来。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需要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活动的熏陶下逐步形成,是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培育出来。

戴尅戎,骨外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9本。1979年以来共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46名,硕士14名。

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国家教委、卫生部、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28项奖励,获得授权及申请专利11项。曾荣获首届上海市发明家、“97”香港杰出中国访问学人、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2002年经法国外交部与卫生部批准,被授予地中海大学荣誉博士称号,是获得该殊荣的首位亚洲人。1999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

初见戴尅戎院士,总会被他的幽默风趣、爽朗笑声所感染,丝毫想不到面前这位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教授,已经从医六十余年了。他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对于新鲜事物永远保持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和兴趣,而恰恰是这种好奇和兴趣,使他在医学的道路上创出了辉煌的成就。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戴尅戎院士出生在抗日战争前夕,童年的他跟随父母颠沛流离,饱尝其苦,耳闻目睹穷苦大众伤病连连,成为他学医最强烈的动力。

医者的学习过程是辛苦而漫长的,但在学医的道路上,年轻的戴尅戎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相反他十分怀念那段全力学习,为医学事业打基础、建平台的好时光。回忆起初进上海第一医学院校门时的场景,他爽朗地笑了起来。解放之初,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但坚定的信念支持着戴尅戎勤勤恳恳地耕耘在医学这片广袤的田野。

毕业时的戴尅戎抱有一个梦想,要用自己所学去奉献大众、回报社会。他铁了心要去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然而分配结果却让他万分“沮丧”—不是新疆而是北京。抵京后,他连行李都不愿意打开,直接表示要去新疆。工作人员拗不过这个热血沸腾的青年,给他联系参加宝成铁路建设。戴尅戎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安,再转车到宝鸡,改乘运石头的敞篷大卡车,翻越秦岭,辗转到四川凤禾山脚下。他所在的医院是一所抗美援朝转业的部队医院,山沟沟里不分什么脑外科、普外科、骨科,什么都要做。在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医院,戴尅戎光是脑外伤开颅手术就完成了近二百例,骨折内固定、腹腔手术更是不计其数,甚至产科的剖宫、产钳助产都由他完成。

宝成铁路竣工后,戴尅戎又背起行囊,奔赴太行山区继续修铁路。以后又转战汉口,直到铁道部一纸调令让他回到上海。

前途虽远,扶摇可接

1961年,戴尅戎在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任外科住院医师、骨科主治医师,一干就是13年。“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中,戴尅戎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当医学院领导让他选择附属医院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放弃了瑞金、仁济、新华等拥有较高知名度的骨科医院,而是选择了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当时该院骨科只有六张床位,由大外科统一管理。所有人都觉得戴尅戎中邪了,“哪里需要我,我就选择去哪里。我已经在工地医院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我的抱负,也是我的前途所在,这已成为我的一贯风格。九院没有独立的骨科,当然最需要骨科医生了。”戴尅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

然而,现实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就在他调入九院骨科后一个多月,唯一的骨科同事就因病休长假,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所幸还有一位外地来沪进修的医生,戴尅戎就和进修医生轮流值班。但外科工作一个人干不了,因此,两人几乎天天都在医院里。

风雨之后总能见彩虹。在戴尅戎的不懈努力下,九院的骨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拥有三个病区、120张床位、三个研究中心的“大科室”;2016年,又增加了九院北院的两个病区;还拥有三个研究基地,成为上海乃至国内重要的骨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

在戴尅戎院士的诸多成就中,最闪耀的莫过于发明具有形状记忆性能的骨钉。1981年9月,戴尅戎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手术:那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患者,左腿膝盖骨折,膝盖骨分裂成远离的两瓣。术中,戴尅戎在分为两瓣的膝盖骨上各钻了两个孔,将两只外形犹如订书钉的骑缝钉置入冰水中拉开钉脚,然后迅速将这种钉子的双脚插入骨折两边的孔内,再用温盐水纱布盖在钉子上面,只见“订书钉”的双脚立即向内收缩,原来分为两瓣的膝盖骨被紧紧地固定在一起。那个神奇的“订书钉”就是后来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金属制品”的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形状记忆骑缝钉”的发明,解决了经关节骨折治疗的一大难题,为形状记忆合金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投产后的两年间,全国先后有26个省、市的340家医院推广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戴尅戎也成为世界上首次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应用于人体内部的医学专家,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也荣获198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上海市首届发明家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国际形状记忆合金学术会议上被授予奠基人金杯。

随后,戴尅戎及其团队又相继发明并推广应用了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器、形状记忆双杯型髋假体等。这些发明为无数传统治疗难以奏效的患者带来了福音。随后,形状记忆合金在骨科、整形科、妇科绝育、血管、胆道、食道、泌尿道、心血管、口腔等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身为九院骨科主任的戴尅戎曾为如何为骨肿瘤、严重畸形或骨溶解病人设计和制作便宜适用的定制型人工假体辗转反侧。但这样的系统工程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要设计出个体需要的人工假体并成功地植入体内,需要医学与工程学、生物力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的结合才能完成。“多学科交融的学科碰撞经常可以擦出美丽的火花,在念书时我就喜欢这样的课程,学科融合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的科研团队一直有工科出身的人员加盟,他们教会我们并与我们一起精确地描述人体运动系统的力学现象和开发新的医工结合研究。经过长期相处,他们也了解了一些医学需求和基本知识,这是医工结合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戴尅戎院士如是说。秉持这样的信念,他的团队在没有固定科研经费的境况下,陆续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微机步态分析系统、第一代微机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富集技术与装备等。

大医精诚,尚美至善

2003年底,戴尅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戴尅戎的院士推荐提名人之一,九院教授、我国著名颌面外科专家邱蔚六院士这样总结戴尅戎身上的三个精神:执着的敬业精神;耕耘不歇的奋斗精神;洞悉科技前沿,始终坚持理、工、医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的创新精神。

而在戴尅戎的学生眼中,他除了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长者、经验丰富的专家、治学严谨的学者、尽职尽责的医生,更是一位对学生全心付出的老师。他对科研和医疗的执着和严谨、对学生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让学生们又敬又畏。尽管工作繁忙,但每位学生的论文他都会亲自修改,甚至细致到标点符号。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学生反复交流来保证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戴院士有自己的原则:先做人后做事。他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他要求学生强化“一主二翼”的学习—以医学知识为主体、计算机和英语技能为两翼,要求他们提高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创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已年过八旬,他仍然奋战在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近年来,戴院士又有了新的目标—推广转化医学理念。他认为,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应当是让临床病人得到实惠。为此,他通过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组织交流会议,出版专著,向国内同行积极宣传转化医学的理念和策略。先后支持两个出版社出版转化研究系列丛书,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陈竺、沈晓明任主编,陈赛娟、戴尅戎任执行主编)已出版转化医学专著8本,其中英文版6本,2018年还将再出版5本。由中国工程院医疗卫生学部、九院、上海院士中心主办,戴尅戎与当年骨科学会会长任共同主席的骨科转化会议,每年一届已连续举行12届,成为骨科领域中的品牌会议。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研究基地”成立,由戴尅戎院士担任主任。这个基地有个特殊的评价标准:不追求SCI论文发表的数量,而要求加速提高科研项目和专利的转化率。“我至今还活跃在科研一线,这是因为我对于新鲜事物保持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和兴趣。我愿意为它付出我的时间和精力。”

早在20世纪末,戴尅戎就与上海交大精密机械系王成焘教授密切合作,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和3D打印技术(当时称为快速原型技术)为基础,发展了个性化内植物的研发。2006年,由戴尅戎等三位院士领衔建成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更名为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九院成立国内第一家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研发中心,2015年该中心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于九院南院建成3D打印接诊中心,并于九院科教中心建成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实验室。作为领军人物,戴尅戎院士带领的九院骨科在3D打印个性化医疗服务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戴尅戎在他的母校南洋模范中学演讲中讲过这样一番话: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就像一盘围棋,人人有别,盘盘不同。从出生到完成学业,是布局;从开始工作到退休,是中盘;退休以后到终老,是收官。全局都需要遵循的规则就是“落子无悔”。“在人生的博弈中,我已进入官子阶段。希望我和你们手中的那盘棋都能步步为营、子子相连,将激情和信念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