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白衣为袍,驰援“疫”线。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日夜奋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的职业品格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和震撼。在上海交大,也有着许许多多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教职医务员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诠释着为师之道和医者仁心。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医疗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
匠心宣言:回首十年如白驹过隙,恍如昨日。感恩交医的十年光阴,那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品质,那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情怀;我当谨记交医精神,潜心研究,博极医源,倾心教育精勤不倦,做她忠实的传承人。
黄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副主任,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肿瘤早期发生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研究”课题组长、黄浦区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美国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3年,第一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3年, 第五完成人)、“明治乳业科学奖—科学奖”(2011年)。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10—201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1—2012年度)及上海市优秀教职工代表(2011年)等荣誉称号。
砥砺笃行攻克科学难题,言传身教照亮三尺讲台。交大医学院的十年岁月,恍如昨日。黄雷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品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情怀,潜心研究,博及医源,倾心教育精勤不倦。
严谨细致的“科研强人”
初见黄雷,话声轻柔,为人平和,给人的印象淡雅而纯粹,而细细交谈之下,发现平和之下隐藏着的是一名热爱科学、专于研究的“科研强人”。
2001 年,黄雷前往美国哈佛大学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如同许多留洋学者的选择一样,2007 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完成博士后的她走到了“留美”还是“回国”的十字路口。推动她坚持回国科研的是中美间医药研究领域的差距,“面对同一种新药,我们国家的病人必须承担着比国外多好几倍的费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医药的基础研究不强,原创的东西少,依赖‘进口’。”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她毅然放弃了高薪的职位,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回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一名研究员。在她心中,科学研究宛如生命般重要,回报祖国更是自己矢志不渝的梦想。
回国之后,黄雷踏上了科研的道路。身为医学院“肿瘤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课题组的负责人,在短短数年间,她便带领自己的课题团队完成了数个创新:创新性发现了癌蛋白MUC1 参与DNA 损伤信号通路、并促进DNA 修复的生物学功能;创新性揭示了癌蛋白MUC1 促进食管癌转移的生物学作用;创新性在模式动物个体水平上证明了p53 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调控网络的精细作用在胚胎发育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创新性提出MUC1 作为EGFR靶向治疗的重要标志……
这些成绩体现的是一个真正热爱科研的学者严谨务实的作风和勇攀高峰的毅力。在不断地研究下,她主持了包括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内的十余项科研项目,发表SCI 收录论文30 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及“明治生命科学奖”之科学奖。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专业学识服务祖国”的目标。
“科研就是揭示客观规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容不得半点杂质。”黄雷通过言传身教,向每个学生展现科研的精神和本质。对于初涉科研领域的学生们,黄雷格外有耐心,从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进行组内的有效讨论,到如何做一份合格的文献汇报,如何一步一步解决遇到的问题,都事无巨细地予以讲解。
“第一次走进科研,有太多的细节会被我们忽略,不知道切片应当标注好日期和组织样本类型,不知道资料的整理和汇总是何等重要,看到黄老师认真地示范辨认一张张切片,打开一个个文件夹,我们明白,细节彰显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严谨的素质。”每当想起黄雷的指导,学生王奕洋总是记忆犹新,在他看来,一名科学家就应当是黄老师这样的。面对学生的错误,黄雷有时会很严厉,学生的PPT 时常被她退回重改多次,她甚至会在深夜时分,挤出时间自己调整PPT 中每一张图片的大小、排列、行距,乃至版式。在学生眼里,和黄雷一起做科研,学到的不单是科研本身, 更是一种为人治学的态度。
科研的道路是艰辛的,科研的道路也是寂寞的。有人曾问过黄雷这样的问题:搞基础科研既辛苦又清贫,还不如去公司来得实惠。她坦言, 从事科研并非因为科研有前途,而是因为坚守科研才能看到医学的希望, 她始终坚信科学研究是医学工作者的灵魂,基础研究中的发现与突破对于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无微不至的“导师妈妈”
“亲爱的黄老师,母亲节快乐!”黄雷收到了近百条来自学生的母亲节祝福。学生们将感恩心语和班级回忆集结成《玫瑰花开》纪念册,在母亲节为“导师妈妈”送上一份礼物。
2010 年,交大医学院设计推出试点“班导师”工作机制,倡议医、教、研、管各个领域的带头人组成导师团队与辅导员互补,形成“双师联动” 引导方式。黄雷主动请缨加入,成为2010 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班导师。
主动担当班导师后,为尽快熟悉大班里每一个学生,黄雷向女儿学习用电脑上“人人网”,用手机上微信,她通过网络将关爱传递到每个学生。期末,网上出现了长长短短对考试的抱怨,黄雷总是耐心回复,或是一句关切的“早点休息”,或是提出一些关于复习方法的“实用帖”。当微信在学生中开始通用时,她又创建了“玫瑰话苑”微信群。在群里,既有学术化的《如何利用PubMed 有效完成文献检索》,也有生活化的《饺子的10 种包法,你可以驾驭哪一种》,还有时尚小清新的《茶杯犬—把我的心都萌化了》……就这样,她每日通过键盘的敲击慢慢地走进这批“90 后”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地尝试着模仿年轻人说话的风格,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的黄雷很快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成为同学们口中的“导师妈妈”。在学习和生活上碰到困难的同学都乐意找这位亲切的“妈妈”帮忙。
担任班导师以来,黄雷从未缺席过一次班级活动。班级歌会上,她和大家一起分享小零食,一起为小游戏而开怀大笑,一起上台和大家欢歌笑语。组织社会考察时,她和班委一起制定出行计划,从路线设计、包车到食宿安排,事无巨细,一起商量并落实。
在平时和学生交流时,黄雷鼓励学生说出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帮助解决。一天中午,正在午休的黄雷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名外地学生从回沪的火车上打来的,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的只言片语中,黄雷听懂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名学生的父亲在当地被诊断为胃癌。为了先安抚住学生的情绪,黄雷首先告诉她保持镇定是一名医科生最基本的素质,随后黄雷联系了自己哈佛的同学,上海消化内科的一名专家帮助确诊,万幸的是确诊结果显示该名父亲的病症为简单的胃溃疡,而非大病。
除此之外,她常常组织召开“心连心座谈会”。每位同学都可以在会上围绕着公益、住宿、上课、文体活动等提出各种意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她逐条“备课”,在分析研判后,对于可操作的事宜,她通常不会令孩子们失望。比如有同学提出学校浴室的更衣柜很脏,四壁装修太老化,黄雷得知后,立即去现场进行“勘察”。“我正好也是学校的职工代表,便把事情在工会会议上提了出来,学校最终采纳了我重新整修的建议,能让学生们安心生活和学习,我感到很欣慰。”提及此事,她一脸兴奋。
当被问及为什么能处处想着学生,成为学生口中的“导师妈妈”时, 黄雷笑了:“或许这是天性使然吧!我从中学开始就梦想着将来要做名医学工作者,所以每当看到这些孩子就想起了自己当年。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我脑子里时常会浮现出他们未来穿上白大褂在医院里奔忙的样子,十分羡慕,十分亲切。”
薪火相传的“引路人”
“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比追求享乐的人,更容易获得对人体有益的基因表达模式。”在上海交大医学院2015 级新生入学仪式上,黄雷援引了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基因研究结论。她对这些未来医生们说,选择医学,就是选择了非凡的人生价值—“中国医生守护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健康,难道不够非凡吗?”在黄雷看来,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医科生不但要有双精湛的“妙手”,更要有颗“仁心”。“这些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很重,他们面临的是病人们的托付与未来。”
在班导师活动之初的调查问卷中,当看到学生们从医的初衷是为了帮身患重病的家人治病;拯救他人的生命等这些单纯而真挚的回答时, 黄雷感动了,“我要呵护好这些花朵,引领好他们的未来”,她暗自发誓。在班导师见面会上,她与大家分享自己在科研中一路走来的苦与乐,“我不觉得挣钱的多少能决定一份事业的价值”“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提高智商的学习之所,更是学习待人接物、培养情商的成人之处”“健康至上,优雅须得,成绩次之”……黄雷的“微语录”,在这群年轻的医学生中流传着。
有一阵子,有关医患纠纷的新闻频频被报道,有些同学觉得前途暗淡:“做医生真不容易,学了那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最终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黄雷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倾听学生想法,用真诚之语鼓励他们坚定职业理想。她帮助大家分析:“每天有多少医生在工作,有多少病人在就诊,发生医暴医闹的事件又有几起呢?用好你的“仁术”和“仁心”,一定会得到公正的回报。”她组织了“那些年我们一起学医”系列座谈—从住院医生到教授专家,不同层次的医生都来与学生分享心得,或轻松漫谈,或谆谆教诲,让学生对未来之路越发清晰。
八年制医学生是全院学制最长的一批大学生,堪称“学霸群”。黄雷不仅用自己的求学从医经历言传身教,还为他们量身定制“走进科研”系列讲座,比如邀请基础医学院长徐天乐主讲“什么是科研创新”,深谈“我的科研路”。在她的科研启发和创新激励下,班级所有学生都申请了“以探究为基础( RBL)”学习项目,近半数人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她注重科研兴趣、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参与大型全国、国际学术会议,让他们开阔眼界和思路,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并且2 位被评为“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对于黄雷一次次地付出,学生们是充满感激的,“也许未来路途漫漫,也许遭遇不公和否定,但班导师的付出与教诲让我更坚定了学习医学的信念。感谢黄雷老师,感谢这份珍贵的师恩。”
尽职尽责的“人民代表”
作为一名医学院职工,黄雷关心学校发展,关爱同事,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鼓励提携青年教师,从申报各项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到教学能力培养,在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推选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职工代表,她关注医学院的发展和教工生活工作,向教代会提交7 份提案,均被立案采纳,真实、理性地反映了教工的诉求,2011 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职工代表”。黄雷还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知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医学院党委下,按照市委统战部的工作部署,协助会长开展工作,积极组织会员政治学习和活动,团结凝聚医学院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自黄雷当选黄浦区第一届人大代表以来,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社情民意,认真倾听选民的合理诉求,向区人大常委提交了有关社区建设的10 份书面意见,均被区人大常委采纳, 经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使选民呼吁的大多数问题得到了解决,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连任黄浦区第二届人大代表。
在“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中,黄雷展现出了交大医学人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精神风貌,传递着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学生们、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