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东:帮助患者追求光明理想的守护者
来源:校工会 时间:2020-07-05 浏览:9611

[编者按]白衣为袍,驰援“疫”线。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日夜奋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的职业品格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和震撼。在上海交大,也有着许许多多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教职医务员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诠释着为师之道和医者仁心。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医疗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

匠心宣言:我是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眼科医生,更是一名教龄近20 年的高校学生导师。希望在交大这片育人的沃土上,大家能够发挥各自所长,做到德才兼备,勇于创新,成长为最美交大人。

孙晓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系副主任、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眼科专业组委员及秘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眼科玻璃体视网膜眼底疾病诊治与研究,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10 个人才计划; 获中华眼科学会奖、上海市十大优秀医生、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奖等多个荣誉称号。由于对眼科重大防盲疾病临床与研究做出贡献,2010 年被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学会授予“中华眼科学会奖”并成为“中华眼科学会专家会员”。2017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凭借灵巧的双手,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永无止境的求知精神,孙晓东在为患者守护和追求光明的道路上、在探索视觉机理的科学研究中、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医学精英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朝前迈进。

“针尖之舞者,上下而求索”

谦和有礼,温文尔雅,这是孙晓东带给人们的最初印象。作为一名眼科临床医生,孙晓东长期奋斗在临床第一线的岗位上,勇于挑战手术和临床诊治难点,针对目前造成国人视力损伤的几种主要的致盲性眼底病开展治疗攻坚战。

他专攻复杂性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内窥镜下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5G、27G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以及眼内窥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并开展跨越眼前后段的联合手术,掌握了高难的眼前后段2 联或3 联显微联合手术, 显著减少手术次数,降低患者痛苦,取得很好疗效。推动了该领域手术技术发展,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将手术时间缩短了43%,微创手术率百分之百;并结合抗VEGF 和钝性膜分离技术,优化糖尿病视网膜手术技术。治疗各类视网膜疾病患者一万余例,显著提高了手术总治愈率。同时在国内,他和同道一起开展国际领先抗新生血管眼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眼底病,治疗黄斑变性患者两万余例。作为影响视网膜神经组织的老年性疾病,黄斑变性不仅发病率和致盲率均极高,而且由于发生在视觉解剖最复杂、最关键的黄斑“禁地”,因此是眼科界公认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新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挽救了数以万计中国患者的视力。由于他在临床医疗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在2010 年获得“中华眼科学会奖”,并于2013 年获得“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的荣誉称号。

药物干预是目前眼底病防治中最具前景治疗策略之一。过去7 年间,从过去眼内给药作为“相对禁区”发展到现今每年超过100 万次眼内注射,孙晓东率领的团队不仅开展药物干预疗效的相关临床研究,同时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在药物干预策略安全的研究中,发现“Endotoxin 是眼内注射导致光感受器细胞急性损伤新致病原”, 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为“内毒素诱导眼部毒性反应综合征( EOTS)”,相关内容发表在国际眼科顶级杂志《Ophthalmology》。EOTS 综合征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被《Ophthalmology》主编评价为“创新性、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优秀论文”;他作为NEMJ 特邀候选人,撰写关于“眼内注射风险”的文章,并应南加州大学医学院院长Puliafito 教授邀请,参加美国视网膜专题大会,在国际上首次报告“EOTS 综合征”。2011 年、2013 年,他先后2 次应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特约撰稿人Rosenfeld 教授邀请,在美国新生血管大会进行有关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的专题报告,7 次受邀在中华眼科等杂志发表有关眼内注射安全等专家述评和焦点论坛,被邀请参加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玻璃体腔注药术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中华眼底病学组的相关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该成果获选近5 年中国眼底病诊治研究十大进展。同时推动我国第一个眼底病新药评价研究平台的建设,结合中国人黄斑变性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采用微视野结合OCT、血管功能成像和电生理等技术综合评估视功能,为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其中,眼底新生血管评价方法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ennifer 教授评价为“在临床及临床试验中比传统方法能更好评价视觉功能”;眼内药物治疗评价系统被世界知名眼科医药公司Bausch & Lomb 研发部门、多个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及科技部“十二五”应用于4 项国际和1 项国内1.1 类眼底病新药临床评价。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作为一名行业领军人物,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外,孙晓东率领团队,针对临床治疗难题,聚焦于视网膜微环境改变导致光感受器细胞损伤/ 修复机制及干预措施研究20 余年,建立了临床诊治和科研攻关紧密结合的临床转化型研究团队,揭示光感受器细胞死亡调控的关键机制和分子枢纽,发现促进光感受器细胞存活药物靶点,并提出了眼内给药+ 视网膜显微手术联合干预、保护视觉功能综合治疗新策略。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主编David Wong 教授review 中曾评价称“以此作为靶点进行干预是保护光感受器细胞重要手段”。眼内给予NGF 等保护光感受器细胞的治疗思路被眼科权威述评杂志《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以 及《IOVS》主 编Marco Zarbin 教授引用并认为“是一种在视网膜疾病临床治疗中潜在重要治疗方法”。

耕耘二十载,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为本的临床工作中,孙晓东注重培养如何开展医学和人文教育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科研教育思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课题7 项以及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市科委重点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研究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语教材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2017 年度医院管理建设项目《大教育体系下“博士生带教本科生”的精英培养模式探讨》、2016 年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等教育课题。先后参与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眼科学)、“仁心仁术薪火相传,光明使者继往开来”项目,后者获得2015—2016 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优秀项目,2010 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在职的25 年间,他一共建立了6 个国内外联合培养平台,带教59 名博士研究生,4 名博士后,分布在医疗、教学、科研等不同行业,均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斐然的成绩。其中1 人获得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3 人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 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 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回到当地医院工作的学生中,其中有2 名学生为工作单位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当地医教研骨干。带教学生共发表SCI/EI 论文67 篇,总影响因子267.69,其中1 名学生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著于《Nature Materials》( IF=39.74)及《PNAS》各1 篇。他常说:“学生们是我最珍视的宝藏,我的每一天都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孙晓东的悉心培育,曾经,为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布局,他选送自己的一名博士生送往哈佛大学接受眼科转化研究的联合培养,孙晓东不仅定期通过邮件关心其研究进度,而且还如同父亲关怀子女般留意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和工作沟通交流中遇到的困惑并及时给予指导,为了让学生心无旁骛地专注科研和汲取精髓,他还多次托人寄去支票补贴生活……学生们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让孙晓东倍感欣慰和骄傲,学生们取得的斐然成绩也充分体现了孙晓东教授作为一个优秀导师的价值。

坚持一线教学是孙晓东的教学准则,他坚守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首要工作职责,培育学生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同时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操守。在平日里,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擅长激发学生对于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的热情,让年轻人学会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批判性的思考;任何学生们感到无助的时候,孙晓东再忙都一定会抽出时间倾听学生们遇到的困惑,并尽其所能予以支持和指导;曾经有学生由于毕业压力太大,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改,这点犯了孙晓东的大忌,他像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一样大骂了学生一顿,批评过后依然不放弃对学生的理解和教育,指引他们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在授课及带教学习中,他鼓励学生在临床学习、科研会议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各自所长、知反思、知评判、知创新,是大家真正的良师益友。

孙晓东不仅在个人临床以及科研业务方面取得全面的进展,同时也带动学科整体全面发展。近5 年来,他坚持每周进行科室教学查房并且开展以病例及实际临床问题为基础的CBL 和PBL 教学模式,将临床工作与专业学习和个人兴趣点紧密结合。对于年轻的同事们来说, 他是博学的前辈和亲切的学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关怀影响着青年眼科医生,使眼科青年拧成一股绳,成为一个团结进步的集体。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以及学科带头人,他完成大量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关注眼底病专业知识的传播和人才培养。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的授课教师与博士生导师,他多年来往返于各临床医学院院区,坚持为临床医学生讲解眼科基础知识,并根据不同学制学生对于眼科学的了解程度精心准备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教材及讲稿,授课范围包含了青光眼、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多种眼科常见疾病,由于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特聘教授。

作为国内第一个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 他和同事们一起,把治疗新技术通过历年的课程、ARVO 会议、AAO 会议、全国性学术等会议交流和专题报告、评述、论著、接受进修医师等方式,推广应用到全国和上海等多20 余家著名三甲医院所,通过“全国视网膜脱离学习班”和带教进修医生,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视网膜专科医师526 名,并作为核心专家组员参与制定《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和《眼底病影像学操作规范》在全国推广应用,实质性推动了我国眼底病相关诊治工作的规范和发展,造福了更多眼底病患者。

“大医精诚,厚德博爱”

不仅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孙晓东在思想上也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积极参加党校学习及研修课程,胸怀理想和信念,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只要病人需要,他都会赶赴医院,不辞辛苦、耐心仔细地为病患提供诊疗服务,被病人赞誉为“光明的使者”。

作为一名医务志愿者,他积极参加并组织科室医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和义诊。2007 年以来,他带领眼科年轻医生们先后开立了安徽阜阳、江苏通州等多个常规义诊中心,每月派驻医生为这些地区的群众开展义诊活动。2013 年,他带领团队与虹口区、浦东新区多家街道合作,共同创立“走进社区、服务百姓、送医进家门”社区义诊活动,为上钢新村23 个居民小区12.7 万人提供眼病知识讲座和免费眼部检查。在每年的爱眼日,他都会出现在光明讲堂和义诊现场,先后为虹口、长宁、静安、松江、奉贤等多个区的患者开展免费眼部检查和咨询;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基因测序及治疗技术的团队负责人,孙晓东在2018 年的爱眼日活动中帮助大量老年患者和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普及并提高防病治病的意识。他不仅扎根社区,20 年如一日地坚持上海地区的公益事业、参加医苑新星大型义诊活动等,同时,他还响应我国“医疗扶贫、扶智”号召,在遵义老区成立前沿医学工程交叉眼科转化相关的“光医学博士工作室”,定期委派专人实地开展中长期的医疗和科研共建工作,摸索了一套通过紧密合作带动共同发展的医疗帮扶新模式。

作为世博保障、残疾人奥运会、亚信峰会等医学专家组成员,孙晓东参与了上海多次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的保障工作。在世博会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9 月30 日晚上进行执勤关键任务的公安干警,由于过度劳累突然失明,孙晓东接到任务后,立刻赶到医院组织抢救,亲自主刀,并在国庆长假期间每天查房,最终使患者视力得到了康复,重新回到岗位工作。

“让更多人看见”是孙晓东永远不变的追求目标和座右铭;为眼科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医生及技术骨干是孙晓东一直以来的目标及理念。为了守护患者追求光明的理想,为了探求视觉科学的机理,为了人才的发展与学科的进步,他永不停下思考与奋斗的脚步,致力奉献于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