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平:甜蜜事业,钻研人生
来源:校工会 时间:2020-07-05 浏览:11752

[编者按]白衣为袍,驰援“疫”线。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日夜奋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的职业品格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和震撼。在上海交大,也有着许许多多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教职医务员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诠释着为师之道和医者仁心。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医疗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

匠心宣言:医生这份工作很辛苦。临床、科研、教学,一个都不能落下,也正因如此,更需要一股韧劲,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医生,如果你没有热情,缺少寻根究底的韧劲,那最多也就是做一个普通的医生,没法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最美的风景,往往需要攀上高峰,才能一睹真容。

贾伟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973 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IDF-WPR 执委、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及肥胖的特点,在遗传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监测、管理模式及分子病因学都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重大国合等各类重大科研项目20 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 余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级科技进步奖10 项。

贾伟平教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糖尿病功能诊断的系列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及诊治网络的构建。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她所研究的成果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糖尿病学术领域的影响,更为我国制定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写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成人血脂防治指南》,以及国家医改慢病防治实施方案中的内容。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求学术创新,为患者谋利

贾伟平教授身兼多职,却始终将医院医、教、研、管抓得井井有条。“在三甲医院,医教研是不分家。”贾伟平教授说,医生在临床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倾听问题的耳朵,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怎么解决?不能光靠拍脑袋,还要走进实验室,用数据说话。

过去的40 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发了巨大的改变,饮食上增加了糖与脂肪的摄入,生活方式也改为了久坐,因而中国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陡然增长。贾伟平教授针对中国人群糖尿病及肥胖的特点, 在遗传机制、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监测、管理模式及分子病因学都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40 年从医生涯,贾伟平教授始终坚持“为患者谋幸福”的行医准则, 在糖尿病研究和诊治领域志存高远,执着追求,刻苦钻研,敢为人先。

2018 年初,贾伟平教授课题组一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通讯》。该研究发现,在能量摄入过剩时,肝脏分泌的激素样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GF21)能通过促进皮下脂肪的增生和调控其功能,从而维持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稳态。

该研究首次发现能量过剩时升高的内源性FGF21 能改变脂肪分布,促进皮下脂肪增生,FGF21 还能促进皮下脂肪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靶基因的表达、脂联素分泌和巨噬细胞向抗炎的方向极化,增加葡萄糖摄取,从而维持胰岛素敏感性。FGF21 是能量摄入过多导致皮下脂肪累积的过程所必须的细胞因子,发挥改善胰岛素抵抗、维持糖稳态的作用。

研究也明确了FGF21 的病理生理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皮下脂肪不仅储存体脂,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内分泌组织来缓解全身胰岛素抵抗。此次发现也为胰岛素抵抗和2 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近十年来,课题组致力于细胞因子在2 型糖尿病中的预警作用及分子机制系列研究,聚焦于FGF21、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A-FABP) 和脂质运载蛋白—2( Lipocalin—2)在2 型糖尿病不同阶段的预警作用和参与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Diabetes、Diabetes Care 等众多高水平期刊,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不盲目唯洋,创国人标准

贾伟平教授领衔的项目《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技术》, 获得了200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她带领的团队为解决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提高治疗效果等难题,从遗传、代谢、病理生理等多个层面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技术进行长达15 年的系统研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新发现。

贾伟平教授率先建立及优化了糖尿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系列诊治技术。“以前,我们都是用国外的指标。可人种不同,不能拿来就用。”然而, 要在临床上推出中国标准,必须要有数据支持。“大肚子细腿,这是中国人糖尿病患者的特征。”贾伟平教授表示,中国人大腹便便,但臀部、大腿部不太肥胖的人很多。如果是这种“苹果型”身材,即便现在血脂、血糖都还不高,也要当心糖尿病。

腹型肥胖诊断的精确方法是核磁共振或CT,但这很难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与应用。而选择简易的体脂参数预测腹型肥胖,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国际糖尿病联盟前些年提出了以腰围作为判断腹型肥胖的指标,并制定了亚洲人腰围男性为90 厘米、女性为80 厘米的腹型肥胖标准,但其中缺少中国人群的资料。为此,贾伟平率领科研人员,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开展大样本人群的采用核磁共振精确评价腹型肥胖和腰围的对比研究, 得出我国人群腹型肥胖标准定义:腹内脂肪面积大于80 平方厘米;得出相对应的腰围参数:男性为90 厘米,女性为85 厘米。

这就是糖尿病腹型肥胖的“中国标准”,2013 年成为行业标准,向全国推广。在贾伟平教授看来,应用国外标准没问题,但也得有理有据,不能生搬硬套。如果觉得国外标准有问题,也要敢于质疑,然后拿出自己的研究数据。

实际上,贾伟平教授“打破”的国外标准不在少数。美国糖尿病学会于2003 年提出,空腹血糖受损的切点,应该从6.1 毫摩尔/ 升下调至5.6 毫摩尔/ 升。所谓空腹血糖受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糖代谢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状态,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但该诊断标准的确立及其在中国人群的适用性,贾伟平教授认为亟待进一步论证。随即,贾伟平教授率领科研人员对上海5 628 名社区居民进行了3 年随访,结果发现,空腹血糖5.6 毫摩尔/ 升~ 6 毫摩尔/ 升正常糖耐量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5.6 毫摩尔/ 升以下正常糖耐量人群的4.5倍。研究人员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了5 126 名中国人群资料,确定了空腹血糖筛查糖尿病的最佳切点是5.4 毫摩尔/ 升,其特异性为78.04%,敏感性为78.36%。此前通常采用OGTT 来筛查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该方法耗资大、效能低。研究发现,当空腹血糖小于5.4 毫摩尔/ 升时,OGTT 仅可检出0.74% 的糖尿病患者,而在5.4 毫摩尔/ 升~ 6.1 毫摩尔/ 升时,检出率可提高6 倍。为此,研究将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合,优化了糖尿病的筛查策略。即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对于空腹血糖达5.4 毫摩尔/ 升~ 7 毫摩尔/ 升的人群再行OGTT 筛查。

该研究首次在国际上阐明了中国人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确定了应用空腹血糖预测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优化及建立了适用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检查方法,并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的序贯策略,其研究成果被2007 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采用。

我国目前至少有4 000 万余名糖尿病患者,并以每天3 000 人的速度递增,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是全世界糖尿病的“重灾区”。虽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为糖尿病的控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情况仍不容乐观。

贾伟平教授针对这一现状,不断探索建立临床新技术。为了便于替病人拟定合理化、个体化的降糖治疗方案,学科于2002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2007 年学科成功申请了上海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重大项目—动态血糖监测新技术在内分泌代谢病中的应用及临床推广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两项国际、两项国内的丰硕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中国人动态血糖的正常参考值,为动态血糖监测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中国人大样本动态血糖谱系列数据库,并首次阐明了中国人群血糖波动的特征及与氧化应激、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在国内率先探索了血糖波动与降糖方案的关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在国内率先将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其他伴有血糖变化的疾病,进一步扩展该技术的应用领域。

此外,贾伟平教授为了更精确地开展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带领她的团队对多个上海社区人群进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调查随访工作。其中对来自2 个社区的5 628 人进行了5 年随访,全面揭示了上海地区糖尿病及糖调节异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最新数据。

贾伟平教授和她的团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三级医院看病,血糖理想控制可达到50%,而在社区仅为10%。三级医院可以系统检查糖尿病的并发症,但社区医院多年来都未实施过并发症检查。针对社会糖尿病知晓率低、血糖控制率低、慢性并发症筛查率低的“三低”现状,贾伟平教授开展了《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检查方法的筛选和评价》,提出了“无缝化管理”的策略,即创立“医院—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组建一体化管理工作团队, 构建适宜的标准化分层诊治流程,开发“医院—社区”共享信息平台。换句话说,因为有了跟大医院相衔接的系统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克服了“医疗资源不足”造成的瓶颈,病人在社区花不多的钱,就能好好看病。这也是作为人大代表的贾伟平教授想病人所想,为百姓做实事的有益尝试。

先立德垂范,助后辈成长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贾伟平教授培养了大批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贾教授既是学术上严厉的导师,又是生活中慈爱的长者。她甘当人梯、提携后学,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提高,又会把专业领域内的最新信息及时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们开拓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创新性的充分发挥。

贾伟平教授十分注重加强人才引进,同时她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长处。在她的团队构成中,有临床技能一流的医学专家,有博学多才的海外游子,有技压群芳的实验能手,还有善于思考朝气勃发的年轻博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医学充满了热情。她的人才策略增强了团队的人才厚度,并使得科室的整体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长。

团队内,她鼓励年轻人敢于创新和挑战自我。对于年轻人提出的新想法,贾伟平在审慎考虑和判断可行性后都会予以设备、资金、人员等各 方面硬件支持,让研究人员在备受鼓励的关注下潜心学术且无后顾之忧。如此,团队创新的源泉得以涌流,年轻的业务骨干迅速成长,在各个糖尿 病有关疾病亚学科的新锐崭露头角。33 岁的胡承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 承担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优秀学科带头人包玉倩长期埋首于华人腹型 肥胖的最佳体脂参数切割点研究,提出中国人腹型肥胖诊断标准并成为 “国标”;李华婷对FGF21 开展系列研究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近两年团队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 余篇,多位团队骨干先后获 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 课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

她告诉学生们,医生这份工作很辛苦。临床、科研、教学,一样都不能落下。也正因如此,更需要一股韧劲、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多道理, 你现在和学生说,他们很难领悟。当医生,如果你没有热情,缺少寻根究底的韧劲,最多就是做一个普通的医生。没法站地更高、看得更远。而最美的风景,往往需要攀上高峰,才能一睹真容。”贾伟平时常叮嘱医学生们耐下性子,磨炼自己的本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也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贾伟平教授坦言,自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一开始插队落户分到卫生站,当过护士,在一线岗位上摸爬滚打。大学毕业后15 年考了硕士,25 年后又读了博士。即使遇到艰难,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热情, 不轻言放弃,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会看到属于自己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