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海:为“感知生命”提供便利,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劳动报 时间:2021-03-15 浏览:6513

【编者按】交大校园中,既有优秀的教书先生言传身教、立德树人,育得桃李满天下;亦有辛勤的科学工作者静水流深、开拓创新,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既有前辈名师勇于拼搏,敢为人先,在奋斗中成就伟业;亦不乏后起之秀一往无前,接续奋斗,将交大精神代代传承。尽管他们的专攻方向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他们的身上都跳动着交大人独有的“匠心”。校工会特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激励交大教师们奋发上进,推动交大各项事业再上台阶。

匠心宣言:不遗余力将转化医学平台运行好,维护好,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为造福人类架起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这座桥梁,作为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

樊春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从事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提出框架核酸概念并引入分析化学领域,建立了“先组装、后检测”的框架核酸传感与成像新方法,突破了界面限域组装与识别的难题,对促进生物分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5岁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樊春海,在其从事了20年的DNA自组装、DNA存储、分子机器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年来,他致力于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造福人类健康。作为新上任的上海交大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他率领团队着力将核酸分析检测和诊疗新方法实现临床转化,与医院开展合作,尝试将核酸传感器用于实际临床样本的检测,为“感知生命”提供便利。同时,他和团队为新冠核酸检测标准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建立国际上第一个RNA核酸检测标准

1974年出生于江苏张家港的樊春海,1992年考入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接触核酸检测研究。2000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樊春海选择出国深造,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黑格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樊春海回国后,加入了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依托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物理生物学交叉研究。2018年,樊春海加盟上海交通大学,正值另一国之重器——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用,在这一高起点的平台上,他不遗余力推动架起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桥梁。2019年,樊春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年上海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对核酸研究有着20多年积累的樊春海,在今年的新冠核酸检测中发挥了料想不到的作用。春节刚过,他作为项目总顾问,推动建立了上海计量院-交大联合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终于攻克了RNA试剂不稳定的技术难关,经过40多天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了国际上第一个RNA核酸检测标准物质。樊春海解释道,这就好像在天平上的砝码,需要一目了然的计量标准。这一联合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向众多核酸试剂生产企业及医疗机构免费提供。共计为上海海关、疾控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瑞金医院以及上海之江生物科技等100余家单位发放了1000多瓶新冠检测RNA标准物质。

凭着长期积累和团队力量,基础研究成果终于能转化为临床应用,关键时刻为国分忧,为民造福,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樊春海备感欣慰。

着力架设转化医学桥梁

上海交大转化医学研究院承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有幸作为这一平台的负责人,樊春海深感肩负的责任。他认为,将研究成果往临床推广,是转化医学很重要的方向。樊春海院士在行政管理之外,还带领团队在这里从事框架核酸设计与纳米医学诊疗研究,他期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核酸检测新方法更多地转化到临床,通过这一平台检测到包括传染病、癌症等早期检测等。他最近关于前列腺癌早期筛查新方法的研究成果正与仁济医院积极开展临床试验。目前,中年以上男性前列腺癌已普遍筛查,而常用的体检指标难以区分良性病变和癌变,樊春海则找到了比常用检测手段更好的肿瘤标志物做检测,有更高的特异性,有望成为新一代前列腺检查的标志物。

樊春海目前努力的基础研究方向,就是他6年前开始研究的DNA纳米机器人,用核酸组装成的纳米机器人,不仅能检测,还能治疗疾病。

在他从事的这项研究中,最令人遐想便是DNA巡航机器人,他们可以用DNA分子把机器人编制成纳米尺度的动态结构,可以产生智能响应。未来如果进到人的血管里面,就有可能把癌细胞或者病菌给抓出来,这就是医疗用的纳米机器人概念。

樊春海深知,从基础研究到真正医学的临床应用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他的最大希冀,就是通过转化医学设施这样一个国家平台,来架设一座桥梁,填平这个鸿沟。

20年的基础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二项能够在临床得到应用,就很幸运了。樊春海坦言,不遗余力将转化医学平台运行好,维护好,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为造福人类架起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这座桥梁,作为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