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强:传承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来源:教师博雅 时间:2021-03-15 浏览:7827

【编者按】70年砥砺前行,70年心手相连。为纪念上海市教育工会成立七十周年,从70年的光辉历程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上海市教育工会编纂了《话说七十年——上海市教育工会发展访谈录》,共收录了70余位见证上海市教育工会事业发展的人物访谈,其中包括王宗光、陈国强、王如竹、毛杏云、贾金平、于朝阳6位“交大人”。即日起,我们将开设专栏,以故事证历史、见精神,听听他们的“工会故事”。

陈国强:1963年11月出生,肿瘤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任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科技教育系统分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成员,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他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带领所在学科团队分别于2007年和2016年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和“全国工人先锋号”。

"2004年,我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5年,被上海市教育工会和上海市总工会推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那时,四十岁出头的我与教育工会结缘,并由此开始了与教育工会共成长的故事。"

结缘

2005年,在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科技教育系统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上,作为理事会成员的我现场作了一席即兴发言,给在场许多劳模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与会劳模、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后来告诉我,她就是在那次会上第一次认识我,她说我的发言很真诚、坦率,富有激情,是个敢于讲真话的人。

这是我在教育工会的第一次“亮相”,让我与许多劳模结下不解之缘。自此之后,我经常参加教育工会组织的各种会议,根据会议的主题每次我都会作即兴发言,比如我积极参与每年教师节期间举行的“劳模座谈会”,以科学家和劳模的身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在教育工会每年组织的“新教师入师教育”大会上,我以为师为学的亲身经历,鼓励新教师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学生喜欢的、让学生难以忘怀的教师……在宽松、开放、活跃的氛围中,全市科教系统的劳模们畅所欲言,老一辈教育家和年轻教师们真诚对话,年轻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与激情也会由此被点燃。

我觉得教育工会为年轻教师搭建这样的平台非常有意义,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聆听前辈们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而被感化的过程特别重要,我自己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同行

2006年,我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2010年,开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回顾自己从一名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走上领导岗位的经历,在与教育工会一路同行发展的这十余年历程里,我从中汲取了许多“精神养料”,并深受其影响。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时任教育工会主席夏玲英在“教育工会建会60周年座谈会”上作的《继承、创新、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主题发言:学习光荣历史、继承优良传统,这是激励我们进一步发展弥足珍贵的财富,要把握当下、走向明天,必须先要了解昨天;在继承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工作理念、工作载体、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的创新;“共建共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的出路在共建,成果在共赢。

如果说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坚持“共建共赢”则是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关键,我把这些理念深入地贯彻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在医学院推行了一项又一项的“改革”。当然,只要是“改革”必然会遭遇质疑与批评,比如“76后政策”,即1976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和医生无海外连续工作一年经历的人员不能晋升高级职称,“为什么一定是1976年”“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改革”等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但我坚信只有秉承“共建共赢”的理念,倒逼青年人才拓展国际视野、自我加压,乐意成长,才能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医学院乃至医学事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共建共赢”的理念,就很难把小我融入大我,天天想的都是“我”怎么样,某个个体很难成长,某个学校、学科或团队也很难有发展。

正是在“共建共赢”理念的支撑下,以“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胸怀,我带领的学科团队分别于2007年和2016年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和“全国工人先锋号”;2017年,我所在实验室的黄雷教授荣幸地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科学家到领导者,从劳模个人到劳模集体,身份转变、荣誉加身让我更加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愈加功利和浮躁的社会坚守初心,绝不迷失自我,同时也激励着我身边的人共同前行。

铸魂

2011年,我开始担任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在此之前,以劳模身份与教育工会相伴同行的这些年,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工会营造的如同“家”一样的温暖氛围,教育工会领导要求:“工会就是劳模的家,要为劳模服务好”,在我扛起劳模协会会长的重任后,总是想把劳模之“家”的氛围营造得更加浓郁。

之后,每半年左右劳模协会都会举行一次非正式的劳模活动,因为“劳模”是一辈子的荣誉,即使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老一辈劳模,我也常常请他们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以活泼轻松的方式“传经送宝”,充分发挥劳模协会“传帮带”的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彰显劳模风采。

在与劳模们“近距离”相处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深受劳模榜样作用的影响,并对劳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17年,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我作为“资深劳模”曾对“劳模精神”作了一番诠释:劳模精神是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就是爱岗敬业,在甘于奉献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的、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劳模精神也应该是淡泊名利,在甘于寂寞中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劳模精神更是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劳模精神还是与时俱进,在勇于创新中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

这种理解除了来自我个人经历的感悟,同时也受到老一辈劳模们言传身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劳模们身上受到的影响,已经凝练在我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在改造我的思想,在他们的引领下,我的心灵可以说都得到了净化。

回顾这十多年来与教育工会之间共成长的故事,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工会对我的成长起到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不仅让我的言行举止“扎根”了,更有一种“铸魂”的力量,让我始终坚持以“传承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为己任,并坚信“弘扬劳模精神,彰显劳模风采”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