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在沪揭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时间:2021-04-23 浏览:2477

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办的“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这片景观传递着交大“治水人”的故事和精神,象征着跨越山海的沪滇情谊,也是交大科技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见证。

“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之一

“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之二

交大版“老人与海”故事 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课”

与会嘉宾共同为主题景观揭幕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作交流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提出,交大科研人员十数年如一日守护洱海水清月明,形成了湖泊环境与绿色发展协同的科学治湖模式,在全国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贡献了交大智慧和力量。珍贵的海菜花和茈碧莲在交大校园落地生根,“微型洱海”景观在南苏园得以展现,是交大与大理之间跨越山海的情谊见证,是交大科技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也是“大思政课”的生动素材,更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鲜活案例。这些景观将成为交大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精神也将汇聚到交大精神的江河里。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孔海南作交流发言

今年三月,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孔海南,从千里之外的云南洱源带回几箱海菜花苗,安种在南苏园水域中悉心培育——这也是“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中的最关键一环。

20世纪90年代,大理洱海水质恶化,被誉为“水质试金石”的海菜花也一度难觅踪迹。58岁的孔海南毅然前往洱海,依靠多年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打响“洱海保卫战”,以实际行动“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海菜花重现洱海。2019年洱海水质实现全年7个月Ⅱ类,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的海菜花大量盛开,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致富菜”,真正做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美丽的海菜花,见证了洱海的水质变迁,更见证了一代代交大“治水人”的辛勤耕耘。

“老人与海”的故事深深走进交大人心里。从云南回到上海后,上海交通大学工会经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教服集团研讨,决定推动南苏园“微型洱海”建设,以展示宣传孔海南教授团队洱海治理的感人事迹和科技成果,进而延伸到团队西湖治理的成果和事迹。

经过充分论证和悉心筹备 多方努力建成“微型洱海”

据悉,该项景观展出内容主要包括海菜花、茈碧花、西湖荷花和睡莲等珍品水生花卉,此外还布置了与环境相匹配的展板,介绍景观背后的故事和关键技术。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赏“花”看“海”,“湖下莲动,海上花开”景观已成为交大校园的沉浸式思政课堂。在启动仪式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生代表也一同聆听了孔海南教授的讲解。

孔海南向记者介绍,海菜花生长在滇西一带,被称为“水质试金石”,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需要达到三类水质才能生长;茈碧花因生长在洱海源头的茈碧湖而得名,又叫茈碧莲,其对水质条件要求更为苛刻,需要一类水质;西湖荷花和睡莲是在杭州西湖治理过程中培育的珍贵特色品种,它背后的支撑是交大团队在洱海以及西湖生态治理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

经过前期的充分论证和筹备,在上海交通大学试种的少量海菜花顺利长出新的花苞,验证了移植的可行性。为了让南苏园的水质达到洱海的水平,在教服集团的支持下,环境学院在南苏园搭建了净水处理装置,为这些珍稀花种的移植奠定了水质基础。为了海菜花、茈碧花的顺利引植,70多岁的孔海南教授千里奔波、一次次往返沪滇两地护送花苗。在各方努力下,这些珍贵的种苗在交大校园落地生根,“微型洱海”景观在南苏园得以实现。

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主持活动并表示,在建校125周年之际,在南苏园打造一个展示宣传孔海南教授团队洱海治理感人事迹和科技成果的项目,兼有教育意义、宣传意义和纪念意义。这一项目也凝聚了各方努力,希望“湖下莲动,海上花开”特色景观,能够为校园文化增添一抹色彩,能够成为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课,能够让参观的师生感受滇沪情深,感悟交大人响应国家需求,扎根基层、久久为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主持活动并作交流发言

与会嘉宾参观“湖下莲动,海上花开”主题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