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康: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 | 设计学院工会美育系列思想引领专项活动第四讲
来源:周一帆 时间:2022-05-18 浏览:1819

5月14日,设计学院工会美育系列思想引领专项活动第四讲在线上举行,此次活动特邀建筑学系曹永康教授带来《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六百余位观众。活动由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丹丹主持。


讲座从“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木结构为主流,没有被砖石结构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建筑的屋顶是曲线型的”两个问题,带大家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曹老师以丰富的史料举例,将中西建筑的建造理念做比较,并对中国古建筑的营造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1652853334-微信图片_20220517184510.png- 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流,没有被砖石结构所取代?

除中国外,其它古文明的建筑虽都始于木结构,但后来均已完成向砖石、砖木结构的转型。
从技术上看,砖的烧制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适合加工石材的铁器工具至迟在东汉时期已经得到使用,而掺入有机质的强度较高的石灰灰浆也出现在东汉。因此砖石拱券取代木结构的几个关键技术要素在东汉已经成熟,并且在墓葬里有实例证明,这和古罗马建设输水道的时间是同期的。但是拱券结构的砖石建筑并没有大量被建造,而木结构建筑作为主流依然往后延续了2000年,直到清末民国。所以古代中国砖石结构没有取代木结构,非技术上不能,而是另外有观念使然。

从东西方的创世神话、宗教、计时方式、艺术目的等方面举例,从而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于西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超越了其它的自然物;而中国古人认为自然的运动背后不存在人格意志,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异质同构”,它们遵循着一致的运动规律。在这种思想下,中国人认为人的活动和自然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应该到自然环境中得到验证。而自然界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有生有灭,不存在西方式的永恒,营造活动也无需追求永恒,木结构的不耐久相较于建造的轻便快捷,是能接受的。因此梁思成也承认中国古建筑以木质为主,“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1652853372-微信图片_20220517184616.jpg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翼角

- 为什么古代建筑的屋顶是曲线型的?

《周礼》记载有:“轮人为盖……参分弓长,以其一为之尊,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凹曲面的车盖利于排水的好处是有认知的,但是直坡屋面的建造一直延续,到汉代的建筑明器上还能看到是直坡屋顶,之后在南北朝的壁画和石刻中才明显地证明出现了凹曲线屋面的做法。那么魏晋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凹曲面屋顶做法的出现?在一个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时代,去简就烦地创造一种新屋面,那么推测在技术、观念上推动着古建筑的演进。
1652853425-微信图片_20220517184642.jpg

四川雅安高颐阙上的直坡屋顶(东汉)

1652853434-微信图片_20220517184722.jpg

北京天坛皇穹宇


魏晋被誉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该时期更是自然审美意识觉醒的时期。我们今天讲到的山水诗、山水画、造园艺术等艺术无一不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并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艺术。对自然美的喜爱落在建筑上,是把富有生命力的曲线更多地用在建筑上,除了屋面的凹曲线,我们能看到的檐口生起,屋脊生起,卷杀等等做法,都是这种审美偏好的实践。

- 中国古建筑的营造观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铺垫,曹老师继续带领大家深入探讨关于古人营造观的问题。

总体而言,古建筑的营造主要受道家自然观和儒家礼制制度,以及背后的审美观的影响。受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古人形成了观察自然,尊重自然的习惯,这就是“象天法地”的观念,是从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来看待自身的建筑活动的, “阴阳、风水”也是也源于这个观念而摸索出来的择地方法。

具体可以看到,阴阳调和观念支配下,南北方由于气温和日照的差异而产生了“天井式”和“四合院”的差别;而古建筑上伟大的榫卯结构,也是顺应道家“以柔克刚”自然观的产品。这种榫卯结构允许一定的变形、错位,即使建筑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倾斜,这种柔性结点不会被马上破坏,在地震或者风荷载下,高大的建筑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1652853471-微信图片_20220517184749.jpg

多个木构件用榫卯组合在一起的柔性节点


而统治社会的礼制制度,对建筑的影响在于空间秩序的建设,把一栋栋相似的单体建筑进行组合,以便在每一组群的建筑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封建社会礼制秩序的行为空间,其中要体现中尊、主次等礼制约束。

同时,中国建筑 “一脉相承”,在封建社会没有明显的变化,木结构营造技术也在前后朝之间表现得大同小异,也主要是受封建等级制度稳固不变的制约,不能怪古代匠人在技术上的固步自封。尤其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更多表现为对礼制制度的实现,而建筑的遮蔽、舒适等功能反而是第二位的。
1652853496-微信图片_20220517184815.jpg此外,儒家思想对古建筑在审美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美、适形而止体现在建筑上是“中庸”、“中和”、“适度”、“节制”的美,包括传统建筑的体量适中,不讲求高耸感,构图上用水平线打断垂直线,即用基座、檐口,屋脊,以及多层的塔或者楼阁建筑中的平座,这些构图的水平线条去打断建筑的竖向线条,多层建筑所特有的脱离大地的升腾感得到了敲到好处的抑制。
1652853557-微信图片_20220517184841.jpg

松江方塔的平和之美


最后,曹永康老师对线的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并提出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从表象中去了解背后的自然观、社会伦理观,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古建筑原本的“阐述”。

讲座视频回放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y1y721/


主讲人简介:



1652857423-45.jpg

曹永康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博导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秘书长


致力于建筑遗产保护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著有《浦东传统民居研究》、《上海古桥保护研究》,主编《南洋筑韵》,译著《这是威尼斯》,合著有《上海工业遗产新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建筑之旅》等。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课题100多项,并带领团队完成300多项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

作品展示(部分):
1652853630-微信图片_20220517190057.jpg新西兰“中国花园”设计
地 点:新西兰达尼丁市(Dunedin)
规 模:占地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
1652856560-12.jpg徐汇中学崇思楼修复设计(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级 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规 模: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1652856579-fc755f2bde62b62047d6aed721398f9.png泗泾下塘街管氏、程氏、孙士林宅保护与更新设计(获得2020上海市勘察设计一等奖)
地 点: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古镇
类 型: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