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教赛群英谱】
刘晓晶,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负责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优秀技术带头人,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青年优秀创新人物,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老师是我的第一身份,教书是我的第一工作,上课是我的第一责任,三尺讲台是我们一生为之奋斗的路程和事业所在,教学工作为我的科研供应持续的动力。”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刘晓晶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总结表彰会上说的。教书育人十二载,这名“交大青椒”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青教赛上的“逻辑”战士
“这是给同学们布置的一道作业题:查找资料,计算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时温度反应性系数的数值……”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的“擂台”上,刘晓晶穿着笔挺的西装,手持控制器,在评委面前讲授着自己的教学课件。
时间拨回2020年初,当得知刘晓晶参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时有些人流露出惊讶和不解:“刘老师,您都已经带过博士、研究生,还和青教赛较什么劲?”还有人劝说他:“刘老师,别去折腾了,有这时间不如在科研上再做出些成绩。”然而,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赛,既展现我们学校的工科实力,也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第一次亮相青教赛,更是言传身教地告诉我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困难和挑战,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教学竞赛与日常教学有所不同。根据赛制,每位教师需要提交一门自己讲授的本科生专业课程20学时的教学设计,在赛场上随机抽取其中1学时进行20分钟的教学展示。这样高浓缩的赛制,不仅考验老师平日里备课、讲课的基本功,也考验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时间把控以及知识厚度。与其他老师准备大段的备注讲稿不同的是,刘晓晶有着合乎自己教学逻辑的“备战技巧”:把日常教学中的要点、知识点拎出来,以清晰的逻辑线梳理在PPT内,在相应的教学点处由点及面地展开。在这次比赛的过程中,他的教学设计、PPT制作以及课堂的讲授方法与技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之后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虽然刘晓晶常常笑称自己不再年轻,但“80后”的他始终有着那股“青年”的冲劲,推动着他向更深层次的教学科研领域前进。
知行合一的师德传承者
2010年的那个夏天,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的刘晓晶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和别的同学一样入职核工程领域的企业、研究院?还是留在高校成为一名培养人才的教师?没有丝毫犹豫,他选择了后者:“之所以选择留校做老师,一方面是因为我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所以我从小便认为,教师就是一份特别高尚、特别神圣的职业。”
一边是母亲的耳濡目染,而另一边则不得不提他的博士生导师——程旭教授。用刘晓晶的话来说,程旭教授如自己的长辈,“在科研工作上严格又认真,在日常生活中体贴又暖心。”谈起当年跟随程旭教授学习、研究的细节,他始终记忆犹新,例如在修改论文时总是逐字逐句地精心修改,又例如在他生活中碰到困难时,程教授又如沐春风般关心他。正因为有着程教授的谆谆教导,直接影响着刘晓晶对为师之道的理解:只有老师自身做好表率、一身正气,才能带出又红又专的好学生。
在母亲与导师的双重影响下,刘晓晶选择留在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一名“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教师。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他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知识的组织形式和讲授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2019年,当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许巍毕业时,程旭教授也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出席,三人在答辩现场留下了一张合影。如今,这张摆在刘晓晶桌上的“祖孙三代”的合影让他很珍视,“后来,许巍也加入了我的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来又晋升为交大的副教授,这或许也是我教书育人的传承吧。”
学子拳拳爱国心的培育者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刘晓晶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超半数毕业生最终都走上了“核能报国”之路,投身我国的核工业领域。这一成果与他在课堂中培养的家国情怀不可分割。
“我认为,一名好的核工业科学工作者必须拥有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这是核工业者最基本的素质。”为了培养学生报效国家的热情,提升学生对核工业的热爱,刘晓晶在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自主研发核反应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介绍,详细讲解了这些反应堆的研制过程及其技术的先进性,同时通过延伸阅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前沿的精神以及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他也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实现从侧重考查专业知识向侧重考查专业能力的转变,发掘了多位具有优良科研潜力的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更优秀。
正是秉持着这样负责任的态度,让刘晓晶在师生中有着很高的口碑。在“青教赛”后,他也有了新的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他淡然一笑:“对我来说,变的是身份与工作,而不变的是我传递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浓浓爱国情。”
学生身边的暖心“刘大哥”
“刘大哥好,午饭吃了吗?”走在交大的校园里,一句亲切的“刘大哥”迅速拉近着刘晓晶与学生的距离。正如导师程旭教导自己那般,如今他与学生也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2022年春天上海疫情期间,待在家中的刘晓晶只能通过微信和腾讯会议关心着即将毕业的本科班学生,“你们等我回来,到时候一定送你们毕业!”后来,上海进入疫情常态化管理的第一时间,刘晓晶向学校打了申请报告:他要“逆行”归校,为毕业班的学生送行。在校待了3个月的学生们看到亲切的“刘大哥”回来,脸上洋溢起幸福的微笑:“刘大哥,你没有食言,真的来送我们毕业了!”一张张与毕业生们的合影记录下这份特殊的毕业礼,也保留了又一段刘晓晶和学生的珍贵回忆。
“我觉得,做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和表率,先教学生做人,再育学生成才。要在科研、生活方面给予尽其所能的指导。”在他看来,学生和教学是教师之本,只有以学生为根本,恪守一名教师的职责,方能真正发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精神,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