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几点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工会 张增泰
伴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重点高等学校,特别是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都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如何保证和监督制度的执行,真正使“人治”变为“法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与探索,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事关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事关学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以“依法维权”为己任的工会干部理应密切关注、认真思考、积极参加。本文仅就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工会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中应有的作为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引起讨论。
一、当前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的论述
有专家认为,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大学制度的基础,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在西方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从德国的洪堡确立了学术自由的价值,它便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准则。美国大学的“三A原则”是“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他们认为学术自由也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准则,提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应当是“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
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价值是由“教授治校”的制度保障与实现的。学校基本的决策权、管理权、教学科研的重大问题以及教师聘任等等权力是在教授会,教授掌有学术权力。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这一制度已经在世界上实行了几百年,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也实行了几十年。早在1912年,中国现代大学建设之初,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亲自起草的《大学令》,就奠定了这一制度,规定“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文明,出现了二三十年代大师辈出、风云际会的文化高峰现象。因此他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学生自治”。
在专家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践中进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早在2001年5月份开始实施新一轮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试行了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教授委员会的职责是:决定院系的发展规划,决定院系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决定学科建设、专业教授和教授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事项,负责教师和其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确定院系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原则,讨论院长系主任认为有必要提交决定的其他事项。教授委员会成员的义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履行法律职责,并且行使权利,为人师表,接受院系党总支的监督,接受院系教导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他们认为,实现教授委员会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能够切实的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当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地位有利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
北大2003年提出对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次北大的改革引发校园内外一阵激烈的争论。有专家认为大学以发展学术为中心,行政人员和行政权力应服务于学术事业和学术人员,而非相反。在北大这次制度设计中,真正有创新价值的,是确立了院一级的教授委员会,建立了教授委员会对教师聘任和学术评价的权力。当然,这只应当是教授会的功能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教授会,不仅是一个评议机构,而是一个决策机构。
中山大学领导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有其独特的见解,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目的就是改“人治”为“法治”,真正实现“依法治校”。这是保证学校稳定、和谐和高效的关键之举。高校应当坚持学术导向,弱化行政导向。单纯提“教授治校”不妥,还是实行“政务公开,群众参与,教授治学,民主治校”更为妥当。
二、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的思考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融合现代大学历史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方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我们思考与讨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须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同时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经验。我们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时代特征, 应能使大学不断适应现代政治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与效益,为科教兴国、共奔小康、复兴中华、造福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认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具有“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四点基本特征。
(一) 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不应实行“教授治校”
“教授治校”是西方大学管理制度特色之一,但也不是唯一的制度。耶鲁大学为保障和实现大学的学术自由价值,经过三代校长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董事会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而由教授会治校的法规。学校基本的决策权、管理权、教学科研的重大问题以及教师聘任等权力都由教授会决定。“教授治校”这一特色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单纯提“教授治校”即使在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争论,并有所调整。“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美国大学制度各具特色。许多大学教授会的权力更多的倾向于在学术上,在重大问题的咨询与参谋。
坚持“党委领导”是中国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大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服务于什么样的对象等重大问题。同时,大学不仅应当成为发展本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还应当成为沟通和融合本国先进文化与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桥梁。大学的领导权至关重要。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法律的形式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固定下来。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高校承担的任务更加光荣而艰巨。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功能。大学既要主动积极地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同时又要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积极引导社会前进。。单纯靠“教授治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历史重任的。高校必须也只能由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就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在大学得到贯彻落实,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保证高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保证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委的领导,既不能空洞,也不能事无巨细,事事“一元化”,更不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的问题同样是党委要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委议事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分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克服随意性,提高执行制度的严肃性与自觉性,确保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党委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政一把手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领导水平,党委成员要出以公心,团结合作。党委还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放手让校长依法行政,教授专心治学,支持教职工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与氛围。
(二)必须坚持“校长行政”,依法治校,自主办学
大学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落实校长依法行政的执行权,是关系大学发展的重要问题。校长必须依法行政,才能治理好大学。校长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对投资主体——国家、政府与社会负责,自觉对学校的党委负责,自觉对职工、学生及其家长负责,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大学以其特有的社会属性和特点,具有相对于政府和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校长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敢于自主办学,才能办好大学。校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具有驾驭和控制复杂局面的能力,具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探索真理的勇气,具有敢于并善于决策的能力与水平。
校长还应该将主要精力投身于学校的管理,不应“三心二意”、“半心半意”,更不应以权谋私,营造自己的“自留地”。校长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涉及学校的规划及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重大问题,需及时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同时要坚持正副校长分工负责制,防止校长专权独断,无法监督,造成重大失误。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卡斯帕尔指出,大学要成为有效的竞争者,不但要发挥垂直体系的功用,还要发挥平行体系的功用;除了发挥上层的主动性,还要发挥院系一级的主动性。大学校长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即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定期向教代会做工作报告;重大问题,如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求学校中的每个机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负责,而且还要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通过。
(三)必须坚持“教授治学”,注意克服过于行政化的倾向
我们不主张实行“教授治校”,但是我们认为必须坚持“教授治学”。正如我国杰出的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所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授则成就了一流的学科。一个没有确立学术自由价值,教授不拥有学术权利的大学,不可能是现代意义的大学,与“世界一流”更是无缘。坚持“教授治学”,也是民主治校的重要方面。教学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授则是教师群体中的核心。为此,在办学过程中,大学必须克服过于行政化的倾向,在学科发展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广开渠道,请教授参与决策;在学术研究上,为教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张扬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在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中,注意向教授和高水平的教师倾斜;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学校内部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课程的设置,学生的招收、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学位的授予,教师的聘任和晋升,行政人员的评价和选拔都应该充分听取教授的意见。在各项管理中,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一套教授民主治学的有效机制。大学只有坚持了教授民主治学,才能真正形成做高深学问、育杰出人才、出突出成果的氛围。也只有坚持了教授治学,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大学党委和行政的工作。
高校应当坚持学术导向,弱化行政导向。但正如有些同志提醒的,也要妥善处理专家决策、咨询系统和行政决策系统的关系,完全用专家决策系统代替行政决策系统,学校工作将是低效率的、难以开展工作。专家决策系统特点是开放的,发散的,追求有创意、有新意,寻求碰撞出思想火花,而不在于结果。行政决策系统追求的是问题解决、讨论是收敛性的、寻求相对合理的结论。同时还应该看到如何协调学校各类群体的相互关系,给出各种岗位的科学、合理的定位,优化和平衡各种资源配置的关系,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开拓学校发展的全面工作。学校的社会声誉是学校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学校学术水平的显示度靠大师,靠最优秀的名师、专家,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发展要靠全体教职员工,要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作为学校成员的自豪感、责任感,共同为学校的学术上水平、教学科研创一流、创造先进文化、服务社会发展、引导社会前进而努力。
(四)必须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
坚持“民主管理”是教职工的政治权益。党的十五大就提出要“加强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和“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今天人民民主的发展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人民当家作主首先意味着保障和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积极推行校务公开既能让广大教职工“知悉校务、民主监督、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又能让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帮助教育、同时督促教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办好教育。
坚持“民主管理”也是科学决策、开放办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和外界环境,高校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庄严的使命。高校是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坚实的基础。高校传播、弘扬、创造先进文化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责任重大;教育也是事关亿万群众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国际高新科技发展的迅猛和竞争激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加速、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的加快,教育会遇到很多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加之,我们不少高校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知名大学确立为历史性奋斗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这就更加要求学校党政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实行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主动让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参政议政、献计献策,营造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治校的氛围,加强领导干部与教职工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使学校的重大决策和管理措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发挥民智,政通人和,形成合力,这样学校的各项改革才能积极而又稳妥的推进,发展和稳定的目标才能同步而又迅速地实现。
三、工会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应有所作为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与探索,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事关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必然事关学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以“服务大局”与“依法维权”为己任的工会干部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莫不关注。不妨假设,如果某一大学一旦真正实行了西方大学意义上的“教授治校”,一切权力归于教授委员会,那么请问,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否还会具有四大功能?是否会名存实亡,甚至逐步消亡?“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大学中还能实现吗?工会的“依法维权”将会置于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境地?
古人云:凡事谋则立。我们大学的工会干部,尤其是工会主席,对正在悄然而起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与探索理应密切关注、认真思考、积极参加,提出我们的建议。校工会在工作中既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支持与保证学校行政领导依法行使指挥职权,又要旗帜鲜明地代表与维护教职工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面的合法权益,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强调“民主管理”,推动校务公开,不是限制与妨碍行政领导的权力与教授治学的权利权力,而是为了“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文化”,规避风险、防止失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加强监督,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校行政领导和教授们的决策更加科学正确,我们加强监督,提出批评意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防患于未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提法,就是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内部的组织可以视为各子系统,师生员工可以视为各社会阶层。我们工会要为大学这个小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和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共处,要为大学这个小社会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和智慧。各在其位,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方能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与利益共享。我们主张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具有“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四点基本特征,也是与此相符合的。党委具有领导权、校长具有行政权、教授具有治学权,职工具有民主权,四方各在其位,各负其责,通力合作,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既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又使教职工在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与生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个人幸福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我国大学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这对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实行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努力正确处理好坚持党委领导与支持校长依法治校的关系;学术自由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的关系,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大学新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冀生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大学文化问题研究》
2、杨东平 《北大改革:重建大学精神》
3、杨 忠 《教授委员会和院长负责制的探索与实践》
4、李延保 《理念 机制 人文环境——对建设高水准大学及其内涵发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