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天空沉静、草木欣然、气候宜人。5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工会、妇委会成功举办了2023年度系列活动之三--行走历史文化街区之思南路。来自学院各个系部、组室、办公室的五十余名教职员工报名参加了本次行走活动。活动由院工会委员张歆、王星组织实施。
12:55闵行大分队在杨咏曼楼前集体合影后,乘坐大巴士来到了医学院重庆南路校区,与等候在此的黄埔小分队汇合。大家观览了古朴庄严的老红楼并欣然留影,穿过小侧门,信步便来到了思南路上。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为了纪念法国音乐家Jules Massenet而命名。1946年后用贵州省的思南县命名。在这条掩映在高大梧桐树浓荫下的幽静小马路上,坐落着无数的名人故居与特色建筑。
思南路的第一打卡点:思南公馆。这也是本次行走活动的起点。思南公馆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成片花园住宅的保留保护项目。建筑群坐拥保留保护建筑51幢,其中37幢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几乎荟萃了上海所有近代历史居住建筑类型,堪称活的上海近代居住建筑博物馆。很多历史人物曾居住于此,如戏曲大师梅兰芳、张学良、柳亚子、陈长蘅、杨森、徐志摩、陆小曼等。如今,每周六下午在思南公馆举行的思南读书会已成为上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
思南公馆往上行50米,就能看到一栋花木环抱、藤萝掩映的法式花园洋房,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思南路73号——曾经的中共驻沪代表团驻地,又称“周公馆”。这幢砖木结构的四层小楼外表并不华丽,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双十协定》后,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继续与国民党进行和谈。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由于国民党的阻挠,对外只能以“周恩来将军寓所”的名义作为掩护,西大门的户名牌刻“周公馆”三个字。尽管从挂牌第一天起,周公馆就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但它却依旧如一座雾海中的明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办事处从设立到撤离只有短短十个月的时间,但是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领导下,在艰难复杂的形势下,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为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因纪念馆处于闭馆修缮状态,遗憾无法入内参观。老师们相约改日再入内细细瞻仰。
了解了周公馆的辉煌历史,思南路漫步之旅的第二打卡点任务完成。大集体开始分组活动和开展网上知识竞赛活动。共分成了五个小组,由10位热心的志愿者教师担任小组长和副组长,率领小队伍继续进行思南路历史文化探寻之旅。
第三打卡点是上海孙中山故居。坐落于香山路7号,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469.3平方米,为欧洲乡村式样小洋房,由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它是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在世界上留下的唯一一处“家”。故居有两层,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楼前是花园,树木葱茏,草色凝翠。孙中山曾在这里总结他几十年革命的经验,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孙中山在此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并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为改组国民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对孙中山旧居的参观,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在幽静的夏日午后,漫步在清幽雅致的思南路上,看高大的梧桐与独立的洋房交相辉映,感受着沧海桑田,感慨岁月如歌。除了名人故居,行走的小分队们也打卡了其他特色老洋房,尤其是咖啡爱好者钟情的思南路44号古董花园和48号Missing Gallery。优美的环境、浓浓的法式风情、特调的招牌饮品带给驻足者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曼妙体验。
沧海桑田,世代更迭,这些在城市丛林中间隔交错的老建筑、老洋房如同纵横的文化脉络,记录了前辈先贤昭如日月的故事,交织勾连起上海的社会历史与城市记忆。跟随脚下的红色经典步道标记,穿越历史风云,感悟初心。
时光匆匆,眨眼就到了集合时间,各个小组陆续回到医学院,带着轻松的心情、美好的回忆踏上回程的路。
本次行走活动是外国语学院行走历史文化街区系列活动之二。作为学院工会重点打造的活动品牌,活动每年举办1-2次,择取上海历史文化街区集体漫步打卡,结合知识竞赛等其他形式,意在丰富学院教职员工的文化生活、增加大家对上海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锻炼活跃身心、纾解紧张繁忙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在活动的过程中来自不同组室的同志们沟通交流,一起感受着历史与现在的对话,共同体验着美好情感,增进了友谊。活动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期盼着行走系列活动的下一集,期待继续感受集体活动的精彩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