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著名的百年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努力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积极加以实施。目前,已在校内形成了一支约占全校教师总数30%的海外归来教师群体。仅1998年以来的近五年时间里,就有110名在海外攻读硕、博学位的人员被引进学校加盟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还有152名教师被长期公派出国后回到学校工作。这一群体现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力量,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起了生力军的骨干作用,受到校内外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现将对本校近五年来从海外归来的教师群体状况的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 近五年来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基本概况
(一) 海外攻读学位后归来教师的基本情况
1、人数情况
据学校人事部门提供的数字,从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全校共有110名在海外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后的人员被引进学校担任专职教师工作。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96人,攻读硕士学位的有14人。五年中各年份来校人员数为:1998年12人,1999年18人,2000年25人,2001年36人,今年头4个月19人。从这五年来校人员数分布情况看,学校引进海外学成归来人员数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年递增45%左右。
2、人员来源
近五年来引进的海外攻读学位归来人员,一般都在国外学习3年以上的时间,有的长达5年以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在国外学成后直接被引进学校的,另一部分人则是学成回国后被学校从其他单位引进的,还有的人是由学校公派出国留学后回到学校工作的。
3、就读国家和地区
这110名海外学成归来人员主要就读的国家为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其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韩国和我国的香港、澳门等。
4、专业分布
这些海外攻读学位归来人员所学的专业学科以工科为最多,例如船舶海洋工程、动力与能源、机械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设计、工民建、生物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此外,还有理科、文科、农科与管理等门类的专业学科,例如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生物学、化学、农学、文学、英语、日语、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
(二)学校公派出国归来教师的基本情况
1、人数情况
1998年以来,我校先后有152名被公派出国半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回到学校。其中在国外时间一年以上约87人,半年至一年的约65人。五年中各年份归来人员数为:1998年31人,1999年28人,2000年43人,2001年39人,今年头4个月11人。
| 2、访问国家和地区
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进修学习或合作科研的。他们前往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等。
3、专业分布
这152名公派出国归来的教师源自全校的各院系。因此,他们进修学习、学术交流涉及到了全校的主要专业学科,或者说覆盖了学校绝大部分的专业学科,而其中以工科类专业学科为最集中,其他还有理科、文科、农科和管理学科等。
(三)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主要特点
根据调查分析,由于这一群体的教师普遍有过在国外工作与生活较长时间的经历,因此他们回国后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其中主要有:1)、他们一般都比较年轻,显得朝气蓬勃,后发力足,同时他们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收入在学校里也属“高薪阶层”,因此在同龄人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2)、他们“官本位”思想较少,都比较喜欢从事业务工作,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也比较讲求团队的合作,对业务刻苦钻研的精神十分突出。3)、他们的视野比较开阔,信息比较灵通,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用“国际眼光”,作“国际思考”,因此,教学、科研工作的起点较高,成效较为显著。4)、他们中有不少人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项目较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较为频繁,再加上外语能力强,就使他们对国际学术前沿的把握较为及时和准确。5)、他们有强烈的报国之心,对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普遍持认同、拥护的态度。
二、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在学校办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五年来,我校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不断发展、壮大海外归来教师的群体,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实力。这一群体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校内一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促进”上。
(一)促进了学校人才高地的构筑
我校目前除了有17名两院院士等国内外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外,还拥有一大批中青年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其中,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获得者7人。此外,还有20多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并有1人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成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
在23名“长江学者”中,95%以上的人是海外归来人员,有的是攻读学位,有的是公派出国一年以上。其中,7位是直接从国外招聘的,8位是从国内其他单位引进的,而他们又都是在1999年以后来校工作的;还有8位则是本校自己培养的。他们上岗时的平均年龄为40岁,最年轻的仅为32岁。在1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有80%以上也是海外学成归来人员或较长时间在国外工作与学习过的人员,其中10人同样是在1999年以后引进学校的。
这批海外归来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我校在较短的时间里积聚了一大批很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并形成了具有一定高度的各专业学科的人才高地,为创办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由于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学校人才高地的构建,同时也大大推进了本校的学科建设。一些原本不很强的学科在近几年的建设中,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并进而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一些空缺的学科在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之后很快建立了起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例如,在物理学科,这几年大力引进有真才实学海外归来学者,目前已建立起一支拥有4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全国优秀教师、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在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的物理学科研究群体,并在本校理科领域内首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同样,成立于2000年的Bio—X中心,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大平台。经过近2年的海外归来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学校的重点建设,已建立起了同国际接轨的实验室,形成了一支由3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一些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组成的交叉学科研究群体,承担了许多国家重大课题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 ,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带动了本校生命科学领域的超常发展,其中分子生物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点,生物医学工程则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三)促进了学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给学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气象,特别是引发了本校同国外著名大学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人才,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例如,在“长江特聘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倪军的具体穿针引线之下,1999年我校同该校签定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协议,2000年8月两校又签订共建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的协议,建立了一整套的按一流大学要求办学的理念、教学计划和运行模式。目前,这一国际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人才的工作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
在其他一些海外归来教师和有关人员的联系与推动下,我校其他院系也都在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有的已有初步意向或一定进展。例如,管理学院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材料学院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合作办学;电信学院聘请美国等著名高校学者专家组成海外顾问团,并进行教学、科研与管理合作;农学院则同英国诺丁汉大学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开展定向合作。
(四)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在学校科研工作中起了挑大梁、攻难关、上水平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科研成果。例如,长江特聘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张文军担任了国家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项目总体组组长,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的基础上,又研制出我国第二、第三代该系统,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使我国在数字电视系统技术研究方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被评为“国家九五科技重大成果”,其本人也获得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和“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称号。
长江特聘教授,Bio—X中心主任贺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精神疾病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世界上最具规模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他在单基因遗传病研究中获得世界认可的第一次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恒齿缺失遗传病的成果,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基因之迷,成功地找到了致病基因。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分别被国际顶尖科学杂志《美国人类遗传学》和《自然遗传学》作了报道,英国的《自然》杂志还专门介绍了他的课题组的研究情况。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2001年上海市十大科技新闻和2001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国际脑研究领域最大的非政府组织NARSAD“杰出研究者”奖,并被评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国家“863”专家组成员和上海市科技精英。
三、本校做好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工作的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我校海外归来教师群体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同本校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并从各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就基本经验而言,可以概括为“四个到位”。
(一)思想认识到位是前提
多年来,我校党委始终把统一各级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作为做好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工作的突破口来抓,不断提高他们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反复学习和教育,大家认识到,上海交大作为一所经历了百年辉煌的历史名校,要再铸新的百年辉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群体,这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因此,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从积极引进与培养和充分发挥作用两方面着手,认真做好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工作。在思想认识到位的基础上,学校在多年前就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切实加强了引进海外智力,构筑人才高地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学校主要领导曾多次率团到海外招聘人才,校、院两级领导班子也经常认真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有效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校的开展。
(二)政策措施到位是关键
为了使海外归来的人员能真正被留住,并充分发挥作用,我校近几年来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保证他们到校后就有较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和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这些政策措施包括给予他们一定科研启动经费、解决他们教学、科研必需的用房和设备、为一些高层次的人才配备科研梯队和行政助手、资助他们中的有些人员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出版专著、奖励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等等。同时,学校为充分体现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劳动价值,鼓励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还打破分配、待遇上的“大锅饭”,给予他们每个人数量不等却较为丰厚的校内岗位津贴。特别是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给了同教育部相配套的岗位津贴,为本校所有人员的最高水平。此外,学校在解决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住房问题、配偶工作安排问题和子女读书问题等方面,也给予了比较优惠的特殊政策。
(三)环境建设到位是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同样,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也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与氛围。特别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赤手空拳”来到学校,各种关系还不熟悉,各种工作条件还不具备,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集体和工作氛围。我校党政领导和许多院系负责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年来积极致力于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工作环境的建设,使他们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和融入新的集体,同时也使周围同事能从各方面理解和支持他们。例如,为了支持长期留学国外的贺林教授的工作,学校克服困难,在房源异常紧张的徐汇校区最好的一幢大楼里,辟出了半个楼面供其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使用,还从有关建设项目经费中拨出1000万元予以支持。还有不少从海外归来的专家、学者被引进学校后,所在的院系和研究所领导亲自帮助他们落实建设实验室的经费,亲自为他们配备学科梯队人员,亲自为他们争取研究生招生名额,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白手起家”,并有了一个宽松、融洽的工作环境。
(四)关心服务到位是保证
针对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特点,学校党政领导和院系负责人始终十分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与生活,经常召开座谈会或深入他们当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于他们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总是千方百计予以帮助和解决。即使有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尚无明确条文规定,校领导也往往会打破常规,为他们设立“特区”,给予“特许”,支持他们先开展工作,后再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规定。为了更好地落实对包括海外归来的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与管理,学校在人事处专门成立了“专家办公室”,具体负责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和各类专家的配套服务与管理工作,对他们实行“人盯人”的服务,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并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与问题,起到了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抢时间,争跑道”的良好效果。
四、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工会组织的责任
(一)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发展趋势
从我校近五年的情况看,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数量是逐年增长的,而且增长的速度也是逐年加快的。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随着我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加快和国际化办学战略的积极实施,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数量在本校必然会进一步的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学校直接从海外引进的学成归来者会越来越多,从国内其他单位引进的有长期在国学习或工作背景的人会越来越多,受学校派遣长期出国学习与工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至于教师中短期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或合作科研的人则会更多,更加普遍。据估计,到“十五”期末,本校海外归来的教师群体占全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将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近50%。到那时,这一群体的规模必将会进一步壮大,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必将会更加凸现。
同时,近年来我校还正在探索海外引智机制的创新,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即只要是对本校有用的海外人才,可以正式办手续引进,也可以不转关系聘用;可以是长期使用,也可以短期使用;引进或聘用的人才可以是外国人,也可以是中国人。这种情况,也将会引发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新的发展与变化,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二)学校工会组织应担负起的责任
面对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已在本校形成的现实,面对这一群体在今后若干年还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趋势,学校工会组织应当担负起怎样的责任?或者说,应该配合学校党政组织做好哪些工作?笔者以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要积极配合学校多为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
就是要把做好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工作列入学校工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来对待。要经常听取和反映他们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上的意见与呼声,尽工会组织的所能,多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与问题,尤其是要从各方面着手帮助他们缩短到校工作后的适应期和过渡期,尽快地进入实际工作的角色,尽早地出成绩、出成果。
第二,要大力宣扬海外归来教师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思想
很多海外归来的教师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心,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长年累月潜心于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此,学校工会组织应当主动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及时总结和大力宣传他们中的先进典型与崇高的师德风范。这不仅是对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先进思想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全校师生的一种精神鼓励。
第三,要切实关心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身心健康
海外归来教师群体的自我工作目标一般都比较高,实际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精神压力也普遍比较重,有的人甚至是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对此学校工会组织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在海外归来教师群体中多组织开展一些健康向上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娱体育活动,还可组织定期的休息、休养活动,以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 第四,要尽力帮助解决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在生活上的各种后顾之忧
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大多数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们到学校工作后,必然会碰到诸如住房、安家、家属工作安排和小孩读书等一系列生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开展和作用发挥。因此,学校工会组织对这些后顾之忧要十分关注,及时了解,并积极协同学校有关部门和各院系尽力予以帮助解决。
第五,要努力促进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同原有教师队伍的沟通与融合
海外归来教师群体在学校的形成与发展,对原有的教师队伍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其中包括思想观念的碰撞,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岗位竞争的加剧和实际分配水平差距的扩大,等等。这就需要学校工会组织密切配合党政组织,多做这两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相互融合,努力形成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和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200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