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老区科技扶贫 体现高校职业精神
时间:2003-04-25 浏览:3400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它的职业精神最主要的应体现在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技、教育优势,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回想起近年来我校农学专业的教师到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的情景,我们深切感到这是体现和提升高校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20017月暑假期间,我们校工会组织农学院2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赴安徽省大别山区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科技扶贫团在大别山区的6天时间里,冒着近40度的酷暑,顶烈日、爬高山、下田头、访农户,分别在六安市的金寨、霍山、舒成、金安等县区的40多个农业示范点、渔牧养殖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现场科技咨询、指导活动,包括办短训班、开科技讲座、作技术诊断等,内容涉及植物栽培、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畜禽疾病防治、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及企业管理等方面,解决了当地不少农业生产上的难题。还有的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改进和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建设性意见,并向市、县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赞同与支持。

教师们在科技扶贫活动中,通过广泛的接触、调研和磋商,在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皖西大白鹅养殖、灵芝孢子粉开发,组织培养实验室和畜禽诊疗实验室的建立等方面,同当地农业生产与科技部门达成了深入开展项目研究的合作意向,并得到了当地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给予全力支持的承诺。当年10月底,大别山所在的六安市又专门组织代表团对学校进行了回访,双方正式签订了科技扶贫协议书和5个项目合作协议书,从而使暑期科技扶贫活动引发了上海交大同大别山区的长期、全面技术合作与开发。

在这次科技扶贫活动中,我们的教师们深深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望和对脱贫致富的期盼,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感悟到了知识份子的人生价值。例如,我们的蔡润教授应邀在六安市金安区作一次有关农业生物技术的专题讲座。结果意想不到地竟吸引了近400名区机关干部和基层农技人员前来听讲,坐了满满一礼堂,而且会场秩序特别好,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散会后很多技术人员还围着蔡教授问这问那,有的还找到宿舍里同蔡教授交谈。如此盛况,在当地据说是很少有过。还有一天,在舒城县平田乡,由于事先听说有上海专家要来现场农业技术咨询,一大早就有100多位农民自发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乡政府大院,有的还是走了50多里山路赶来的。面对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如此渴求,我们的武天龙教授、陈晓斌老师和曾丽老师被深深感动了,他们不顾一路的劳累和汗流浃背,一连讲了好几个小时,从上午讲到下午,回答了农民们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直到农民兄弟满意。其间,农民们曾十多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三位老师的现场咨询讲解表示衷心感谢和敬意。

短短一周的科技扶贫活动,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把科技知识输送到了革命老区,同时提高了教师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技业务素质,促进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工会工作的创新,更向革命老区人民展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良好职业精神和高尚思想境界。这次科技扶贫活动也获得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老区人民称我们这次活动是给大别山区送来了及时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更是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财富。《安徽日报》、《文汇报》和《上海科技报》对本次活动作了多次报道,称赞此举是教育工作者将科技恩惠洒向了老区人民,是对老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

这项活动曾被评为2001年“上海市职工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并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提名奖。

20036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