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全方位做好保障互助工作
时间:2003-04-26 浏览:9155

多年来,上海交大工会伴着改革的步伐,围绕学校“上水平,创一流”的中心,紧扣工会四大社会职能——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特别是突出维护职能,配套全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我校教职工的补充保障系统,全方位地为教职工送温暖,多次受到上级工会表彰和鼓励。

一、设立“上海交大教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基金”

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教职工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化,50年代开始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愈发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公费医疗费用超支日趋严重,比如我校公费医疗费从1990年起每年超支则直线上升,1990年全校超支43.88万元,发展到1996年底,全校医疗费超支竟达1200余万元。超支费的猛增,学校不堪重负。于是校领导向教代会提出了改革公费医疗方案。与此方案相配套,校工会决定设立“上海交大教职工医疗互助补保险基金”。全校6592名教职工每人一次性交款300元,如果个人遇到大病急需补助时,每人累计可从“基金”中得到3万元补助。“基金”先后共收到个人集资197.26万元,加上学校首次投入启动资金100万元,共约300万元。该“基金”从1997年元旦启动,通过融资,当年“基金”增值近40万元。按章程规定,1997年全校64位大病患者从“基金”中得到27.8万元补助。1998年全校85位大病患者从“基金”得到期37.1万元补助。1999年73位大病患者又从“基金”得到28.1万元的补助。1997至1999年的三年中生大病教职工共从“基金”中得到补助93万元。此“基金”的设立,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教职工一致称赞,同时也受到市教卫党委和市场总领导的肯定。

二、设立“上海交大教职工慈善帮困基金会”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部分教职工经济方面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校工会审时度势,于1996年9月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慈善帮困基金”,号召教职工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友爱精神,发动大家捐款,并通过“一日捐”等形式募集资金,目前共募集慈善帮困基金61.87万元,四年多来,全校约700名困难教职工从“慈善帮困基金”中每人得到200元至500元数额不等的补助,补助款达25.765万元。

三、扩大“上海交大教职工互助储金会”,增大互助互济力度

交大“互助储金会”是解放初期由校工会筹建的,当初参加者每人交1-2元即可,主要用于会员之间互助互济。至1996年该储金只剩一万余元,互助互济的力度太小。为了加大互助互济的力度,1996年9月校工会决定扩大“互助储金会”,凡自愿参加每人一次性交款50元。共筹集16.5万余元。四年来全校有100多人从该“储金”中短期借款,多者一次借款一万元,一年内扣还。此举为教职工临时借款提供了方便。

四、动员组织教职工参加市总工会生活保障部的职工养老互助补充保险

1994年12月,上海市总工会生活保障部创办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并设立职工养老互助补充保险甲、乙种二个保险品种。交大工会得到这一消息,立即到市总索取有关甲、乙二个保险品种的资料。在弄清情况后,即刻召开部门工会主席会议,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参加市总的职工养老互助补充保险。经过动员,除校工会为每位校院(系)工会干部(300余人)每人购买一份甲、乙种养老补充保险外,许多院(系)也积极行动起来为教职工购买补充保险,如动力机械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生命学院、材料科学学院、理学院、图书馆等单位都拿出本单位的福利费用集体创收的资金为教职工购买了养老补充保险。除此之外,不少院(系)还动员教职工自掏腰包购买1-15年不等的丙种保险。由于校工会动员及时,使我校教职工赶在保险利率调低前,购买到年利率都在8%以上丙种保险,所以大家都很称赞工会为教职工办了好事,争取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

由于教职工觉得购买总工会的补充保险比把钱存入银行划得来,且又有保险功能,何乐不为呢?所以每年丙种保险交费期一到,大家便主动到工会缴款,至今没有一个漏交的。正因为交大工会在高校工会中第一家率先参加市总工会“职工保障互动会”,而且参加的人数众多,所以交大工会于1994年12月便受到市总工会表彰,市总工会包信宝主席还把由他亲笔写的No:007号“荣誉保障单”纪念牌赠给交大工会留念。
最近三年,交大先后有三位参加市总保障的教工去世,按规定,其家属得到了高于投保金额10倍的回报。这些家属都很感激工会。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工会还先后二次被市总“职工保障互助会”评为上海市总工会职工保障互助会“先进运营委员会”。

五、捐款支援云南灾民,资助“希望工程”

今年云南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交大工会发动教职工伸出援助之后,纷纷捐赠衣物3017件,捐款5.52万余元。

五月份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到交大工会洽谈:希望通过义卖方式利用商品差价集资支援“希望工程”。校工会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结果筹得资金5.82万余元,送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受到有关方面赞扬。
此外,我校工会今年还对全市公益事业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如今年五月给在本市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资助一万元;今年六月又为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资助伍仟元。

六、配套大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改革,设立“上海交大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

1994年全国有37所重点高校试行缴费上学制度,上海交大是其中之一。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的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校园内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贫学生,他们有的来自贫困地区,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父母双双下岗家庭……,工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校党委写了情况汇报,并建议发动教职工捐款设立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党委书记在汇报材料上批示:“交大设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可取”。不分财力高低,能献上爱心,支持那些进了交大,愿意苦读,但又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人人有责。于是,党委很快给校内各单位发出通知:“我校设立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重点帮助那些经济上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这对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对稳定社会,对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都是很在意义的。这是我们以实际行动支持身边“希望工程”的义举,也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中一项凝聚力工程。希望各单位切实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把《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的募集工作做好。党委的通知下发后,全校教职工踊跃捐款,仅一个多月时间,个人捐款就超过30多万元,而校内各单位捐款也达近30万元;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如日本住友信托银行驻上海代表处不决定把原拟用于“代表处”开业典礼的40万元人民币节省下来,转赠“上海交大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因此,“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先后共募集100余万元。

本“基金”主要用于刚入学的特困大学生一次性500元资助。94年至98年先后五次发放爱心助学金,共有802位学生受到帮助,受助资金共达40余万元。

每个资助500元数额虽小,但在学生心田却播下了“爱”的种子,增添了他(她)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的动力。这些受助学生纷纷给学校写信,表达自己对学校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和发奋努力学习本领,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我校“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于1998年被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十佳好事”。

此外,我校工会还设立了“青年教师奖励基金”、“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奖励基金”、“交大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基金”、“交大子弟小学好苗苗奖励基金”等等。

七、认真落实《教师法》,切实组织好教师休养

《教师法》规定:“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在市教育工会指导下,我校工会切切实实,因地制宜地安排教职工休养成。我校教工的休养近几年差不多连年获得市教育工会的“组织工作优秀奖”。

为了完善休养工会,我们有下列措施:

(1)积极提出改革暑期休养成工作机制的建议

原先市教育工会组织教师参加休养的办法是:按一定比例的人数购买车船票,发给学校工会组织教工外出休养成。其弊端一是不利于调动基层工会积极性;二是因为车船票价格不相等,故增加了学校工会分发车船票的矛盾。为了增加基层工会组织休养工作的活力,把休养工作搞得更好,1985年交大工会率先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市教育工会实行“全力下放,经费包干”的机制。后经同意,交大工会先行试点。实行证明,机制一活,则休养工作面貌一新。交大的办法得到市教育工会肯定,并于1987年在教育系统全面推行“全力下放,经费包干”的办法,搞活了全市教工暑期休养工作。

(2)计划内公费休养与计划外自费休养相结合

我校工会把学校拨给的休养费按人头下放给部门工会,由他们按一定比例的经费额度安排到人。我们把这些安排参加休养的教工称为计划内。为了吸引更多“计划外”教工自费参加休养,我校工会规定,凡计划外自费参加休养者,校工会为每位自费参加休养教工补贴150元。此举,我校每年就增加100名左右的自费休养者。

(3)长途与短途结合,利用双休日组织教工分批参加休养

我校工会与校人事处沟通,共同出资组织教工参加短途休养。1997年开始,安排高级职称人员携家属到无锡休养,三年多时间先后有近800名正副教授参加了休养,普遍受到好评。今年我们把休养对象扩大到讲师,且移师到佘山江秋度假村。这样一来,青年老师非常拥护,都踊跃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