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光辉:上好一门课,永远精益求精
时间:2018-06-29 浏览:10355

编者按:在上海交大,活跃着一批“想上好课”的青年教师,热爱教学、技艺精湛,他们中选拔的9位代表在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创下史上最好成绩,人人获奖且特等奖和一等奖人数居全市第一。好老师对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乃至一个民族都具有重大意义。上海交大正在全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聚焦人才培养,树立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鲜明导向。走访教学能手,探寻他们的成长之路,总结他们炼成的共性特点,以期更大范围凝聚共识,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贺光辉所在的科研团队对他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他特别感谢团队负责人毛志刚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上,给予了他非常大的支持和一定的自由度,正是团队的良好氛围,使得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摸索出适合每个人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法的基石。“当你和一群勤奋的人共事,在这种环境中,想不再前进都难”。


胸怀理想,心有学生

贺光辉言语简练,但是每一句都十分切题,这与他近十年来所在的科研团队有很大的关系。从成为其中的一员到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等20多项,贺光辉的成长与重实干的科研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内心深处对大学老师的工作十分热爱,而且交大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2009进入交大之前,贺光辉在企业工作,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乐于解答同事们的各种问题,喜欢钻研解决方法并详解给大家。于是回国后就来交大应聘了,到现在为止,他仍然认为选择了一份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贺光辉留在交大的想法非常纯粹,他认为教师身上最重要的特质是胸怀理想,心系学生。他追求一种情怀,“在我这里,这种情怀具体指的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春风化雨,润泽更多种子,以期更多未来社会的可造之材。我最开心的事,也是我的学生可以在学术上在科研上走得更远,尤其是在芯片领域,国家迫切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后继有力。”

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贺光辉说“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现在已经很明显的有所改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水平提升,对教学内容才会有系统框架,教学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教学中需要时常引入新鲜知识,让同学们能清晰了解背后的物理意义,只有在这个良性环境中,科研工作才能更加深入和细致。而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自然要承担更大的担子。

掌握规律,拓展思维


贺光辉认为一门好课首先需要教师对这门课程有深入理解,能深入浅出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和作用,让学生从课堂中掌握规律,拓展思维。其次就是课程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与时俱进,让同学能将知识系统整合。
 
“教学时,针对不同知识点,尽可能设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尽量避免堆砌复杂公式”。贺光辉讲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如VLSI数字通信原理及设计、微纳电子系统综合设计、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这些课程的难度都较大,但贺光辉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着重讲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并通过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使同学都能参与进来。因此,他的授课效果广受学生好评,教学评分经常在95分以上。

观摩切磋,共同成长

机遇和环境对一个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参加青教赛后,贺光辉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PPT制作以及讲授方法和技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十分感谢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到的各位专家能针对课程的讲授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收益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他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此外,贺光辉还特别提到了同他一起备战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如冰老师,由于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所以能够互相站在学生角度提出宝贵建议。
 
青教赛的系统培训让贺光辉意识到掌握科学上课方法的重要性,之前他上课的板书有些不拘小节,现在他的板书都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很好的设计。此外他上课讲授方法技巧也通过老师们的指导和自己的苦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对自己课程的每个模块进行了系统的知识梳理,告别了他仅凭自己一腔热血教学的时期。

在整个过程的交流中,他再次提到,教学中最难的还是如何让大多数同学能从一门课程中学以致用。所以他非常注重收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并积极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并加以改善。帮助同学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习惯,逐渐建立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对贺光辉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是个对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不断地在追求完美,也将他平日点滴的勤奋映射在比赛成绩上,青教赛特等奖就是对他一个很好的肯定。目前,对于即将到来的国赛,他也在认真的筹备之中。“既然参加了,当然是希望获得好的名次,除继续备战外,我觉得心态也很重要,这方面我要继续加强。”未来,他希望能够精进教学水平,将自己负责的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

人物小传:

贺光辉,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副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同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于2007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博士学位。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无线通信和图像处理系统的信号处理算法优化与VLSI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