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振:打造教学精品,铸就学术标杆
来源:上海交大档案文博管理中心 时间:2020-06-10 浏览:7365

[编者按]白衣为袍,驰援“疫”线。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日夜奋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的职业品格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和震撼。在上海交大,也有着许许多多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教职医务员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诠释着为师之道和医者仁心。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医疗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

匠心宣言:人生面临的事情不可预测,可是人生却没有什么如果。碰到一个事情就要问问自己,想做还是不想做,会做还是不会做,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

洪嘉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主任,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负责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4项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获得3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1992年获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1年获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洪嘉振在上海交大执教近40年,打造出诸多国家级精品课程,三尺讲台上下,始终如一地用爱心与责任诠释师者的光荣使命。他是交大具有高尚师德的优秀教师代表,更是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长达20多年的高血压史,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洪嘉振不得不戴上心脏起搏器。年逾古稀,他却依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担纲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全校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课程。他把对科研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化作克服一切病痛的动力。

教书育人,放弃出国深造的机缘

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洪嘉振进入工厂工作。1978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1976年后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这个来之不易的再次学习机会,已经迟到了12年。他刻苦学习,为了不影响计算机房工作人员休息,就把自己反锁在机房通宵达旦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以优秀的成绩提前毕业,成为全国第一位进行答辩的硕士研究生。答辩那天,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人,当时上海交大校长范绪箕教授也前来参与指导。

1980年下半年,上海交大安排洪嘉振出国深造,恰巧教研室一位教授生病住院,需要他接手“运动稳定性理论”的课程。面对教学和出国培训的冲突,洪嘉振毅然放弃出国进修,替这位教授授课,开启了他在交大的教学和科研生活。他在教学与科研的业绩突出,1988年被破格聘为教授,成为当时上海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洪嘉振认为,“教学和科研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不把知识传递下去谁来接班呢?”他觉得,“对于一位资深教授,不仅要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应该参与基础课程的教学,后者的意义会更大些”。

在参与一次全国讲课比赛评委时,他发现工科理论力学课程还一直延续苏联的教材。教学内容应该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有所变革,面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他提出工科理论力学教学“一个基础、两个支柱与三个培养”的新模式。1999年编著的新体系《理论力学》教材被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与教材配套,洪嘉振主持“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开发并出版辅助教学软件《理论力学问题求解器》,该软件改变了传统工科理论力学教学的方法。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把教学实践经验更新写进教材。随后,教材第2版作为“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出版,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第3版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第4版作为“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于2015年出版,这是一本应用IT技术,便于生动学习的新型教材。为了能让教材与时俱进,至今他还坚守在讲台为本科生授课。

多年来,为了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接受、理解“力学”课程,洪嘉振在教学方式上反复打磨、耗尽心血。早在2003年他主持建成国内首门“理论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理论力学”课程建设为样板,他推动另外两门力学基础课程“材料力学”与“流体力学”的建设。2009年其领导的力学基础课程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几年他又投入教学数字化的建设,2014年他支持的“理论力学”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上线,2015年他研发的国家级开放课程“现代力学与工程分析”上线。

不忘初心,再一次回归“火箭梦”

从清华大学到工厂再到上海交大,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背景紧紧相连。时光荏苒,就算不再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但年少时曾努力奋斗过的梦并不曾忘怀。“改革开放浪潮掀起,我虽然没有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科研院所报效祖国,但我的科研方向一直与航空航天领域密切相关。如各种型号卫星和空间站总体设计相关科研问题,探索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相关的前沿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学科“一般力学”的学科带头人,洪嘉振是国内最早开展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学者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近60万字专著《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该书筛选了国内外在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方面的成熟成果,收录了著者及其研究群体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研究生推荐教材于1999年9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至今仍为国内涉及该领域的研究生与工程技术人员首选参考书之一。2002年该书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洪嘉振从计算动力学的角度完成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单向递推组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的研究。开发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仿真软件系统CADAMB。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多颗卫星的总体设计。该成果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一部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验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四年的努力,洪嘉振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与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现有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中的缺陷,提出刚柔耦合动力学系统新的建模方法。自行设计与研制了一套实验平台,通过创造性的实验研究,验证了新建模方法的正确性。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审专家认为项目组“出色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内容,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上述新的建模方法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创新,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五年,洪嘉振又主持完成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柔性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与实验研究”。专家组听取了洪嘉振教授代表项目组所做的结题报告,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柔性多体系统变拓扑动力学理论建模、计算方法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突出研究成果,对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结题评分为A。洪嘉振跳出了一般力学过去从理论到理论传统的研究框框,将建模理论、计算方法与软件工程紧密结合,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取得重要的成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多体系统仿真软件系统,为我国多种型号卫星的总体设计与优化做出贡献。

当年的清华校长蒋南翔提出的质朴又感染人的口号“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洪嘉振一直铭记在心。今年已经73岁还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的他笑着说,“看来我已经完成任务啦!”而坚持同样也是一种选择,一生事业,无悔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