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一朵不谢花,一抹天青色
来源:校工会 时间:2020-07-05 浏览:8223

[编者按]白衣为袍,驰援“疫”线。疫情发生以来的几个月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日夜奋战,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无疆的职业品格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和震撼。在上海交大,也有着许许多多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教职医务员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诠释着为师之道和医者仁心。即日起,我们将开设「匠心交大」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交大医疗教育工作者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对工作的忠诚信念,对社会的热切关怀。


匠心宣言:交大医学院八年的学生生涯教会了我为人正直、学术严谨、充满爱心。“治愈一个患者,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这是我和我的团队在医学生涯中始终坚持的理念。

谢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及公共卫生防控的医教研工作。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13 项等项目。2005 年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07 年“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8 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 年荣获“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11 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上海市领军人才”;2012 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五一巾帼奖”等荣誉称号。2017 年荣获首届“国之名医”,同年在“敬佑生命,大爱无疆—2017 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推选活动”中荣获“平凡英雄”;谢青带领的质控中心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据说宋徽宗曾题诗“雨过天晴云破处”来形容他所梦见的这种大雨过后,在天空云破处所出现的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天青色。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就是这样一个名字中带一个“青” 字的女掌门人,用“天青色”来形容她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安之若素的气质,是再匹配不过了。谢青常说:“世界是公平的,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勤恳好学,无愧交大人。

选择传染科

还记得,高三毕业那年,谢青获得了上海市三好学生的称号,在参加了暑期夏令营回来后,得知自己已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录取了。而直到开学报到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将要担负的责任很重,因为即将踏入的是一所培养医生的学校。

大学期间,谢青获得了三次王振义校长奖学金一等奖,并获得了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的机会。谢青的研究生方向,最初是申报了基础学科,准备做一名培养医学生的大学老师,可最终却被推荐来到瑞金医院传染科(现在已更名为感染科),成为沈耕荣教授的学生。那时的传染科,在人们的眼里是避之不及的地方,但是谢青选择了留下。

20 世纪50 年代,血吸虫病、白喉流行一时,当时的广慈医院传染科(瑞金医院前身)责无旁贷,全力救治病患成为佳话。1985 年,谢青入科时,这些都已经很少见,传染病界的焦点放在了难啃的硬骨头—重症肝炎上。1983 年,为了降低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任组长单位)、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四个单位协作,开始了关于重症肝炎的治疗与机理的全国联合攻关研究。当时重症肝炎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谢青经历了这段无能为力的时期。每年她跟着导师参加联合攻关组的研究会议,进行学习交流。在每周的查房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重症肝炎患者。“看到那些患者年纪轻轻,身为家里的顶梁柱,却被疾病夺去了生命,感觉非常惋惜。所以这个硬骨头,我们要想办法啃下来。”谢青如是说。

2000 年5 月,担任科室副主任的谢青,作为瑞金医院获得中青年骨干第一批出国资助的人员,由医院资助到了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内科进修肝脏病学,这时她才36 岁。在美国的两年时间里,谢青的刻苦钻研结出了成果,她的论文在2001 年第52 届美国肝病学会年会上被大会主席在2 108 篇论文中推选为优秀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在2002 年全球肝脏病领域著名《HEPATOLOGY》杂志上。世界著名肝病专家Neil Kaplowitz 教授将谢青的学术成果作为当年肝脏病学最精彩内容之一引用在《HEPATOLOGY》的“Hepatology Highlight”栏目中。

委以重任 重建科室

2002 年4 月谢青学成归国时正赶上老的传染病大楼准备拆除,新的大楼等待重建,医生护士失散到周边医院工作,人心涣散。同年6 月,谢青被医院任命为科室主任,谢青力挽狂澜,她一点一点把走掉的医生又找了回来,重开40 张病床,重建实验室,又送年轻医生去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香港进修。待到2004 年,新的传染病大楼建设好科室重新开张,门诊量又一跃回到每月2000 人;到2010 年,感染科已经跃居全院门诊量前五位的科室。

2012 年“,甲流”在上海流行,谢青带领科室承担了整个上海的重症甲流诊疗工作,专门腾出了一个楼层的病房集中收治了23 例重症甲流患者。借助医院多学科综合实力,没有一例死亡,也没有一例医护人员感染。

2014 年,亚信峰会在上海召开,有近4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团与会、习近平主席亲临主持峰会,谢青团队承担了这次会议期间的传染病应急突发疫情的临床诊治保障工作。

如今,瑞金医院感染科共有28 位医生,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四位,门诊数、出院人数均居于上海前列。即使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谢青也时刻没有放松。她依旧每天早上7∶15 到医院,晚上7∶15 下班。工作12 个小时后,回家还要收邮件,帮学生改文章,做自己的学术研究。

“工作永远做不完。既然领导让我担任这个科主任,我就要对这个学科负责,对下面的医生负责。年轻人可能觉得瑞金的名气很光鲜,但我要说,这只是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我会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 让他们将来更顺利,同时自己也要努力,才能不辜负院领导对我和我们科室的期望。”谢青说此话的时候,目光沉着而坚毅。

“治愈一个患者,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

谢青常说:“治愈一个患者,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一位年近29 岁的年轻患者因牛皮癣服用了10 年的药,引起了肝硬化、间质性肺炎、发烧等。他的妻子刚刚生完孩子,父母带着他来找谢青医生求诊。尽管病情复杂、治疗难度高、涉及的系统多,但谢青医生还是把这个许多地方都不太愿意收治的患者收进了病房。此后,患者病情一度急剧恶化,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就像一层白纸,每天都要脱一层皮屑。最终,在谢青团队和重症ICU 医疗团队联合诊治下,成功救治了这位患者,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谢青说:“回过头来想想,如果当时我把他放弃了,或许他已不在人世了,那他的父母怎么办,妻子怎么办? 5 个月大的孩子怎么办?真的是治愈一个患者,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

一位来自安徽的患者,发烧39℃以上,在外院已经辗转3 个月,却都查不出发烧原因。患者和她丈夫来到谢青的门诊,对她说:“谢主任,我们已经走投无路了,在全国各地辗转三个多月,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求求您救救我的老婆,即使倾家荡产我也要救她”。这个老实巴交的丈夫的淳朴的话语让谢青很是感动。经过病房医疗小组的精心摸查和MDT 的会诊,整整两个月时间,又经历了多次血培养和骨髓活检,终于找到了致使患者发热的“凶手”—淋巴瘤。经过四五个疗程的化疗,患者康复出院了。

她一贯的温和与耐心,在患者们中间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对每一位危重患者的情况,她都心中有数。这出自她几十年行医生涯形成的自觉习惯,更源自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作为交大医学院二级教授、交大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交大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交大医学院感染病教学中心主任,谢青十分注重教书育人,她脚踏实地地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共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 余名。

目前,在谢青的学生中,已有3 位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医师入选上海交通大学“百人计划”、4 位入选上海市教委优青培育计划,10 多位学生分别获得了美国肝病年会、欧洲肝病学会和亚太肝病学会的各类优秀论文, 多位研究生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起学科带头人。

此外,她还坚持为本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她每年承担了医学院感染病学课堂理论授课和感染病临床实习带教,不论是用中文还是用英语授课,她都提前做好准备、认真备课,课后分阶段收集授课效果,努力提高授课质量。

除医疗、教学工作外,谢青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她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 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12 项等项目)。谢青共发表论文267 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81 篇,总影响因子382.13 分。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194 篇,其中SCI 论文46 篇,影响因子大于5 分共10 篇,大于11 分共4 篇,包括感染病和肝病领域TOP 杂志《Hepat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和《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等,总影响因子159.547 分。近5 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20 篇被他人引用314 次。

用“面对困难从不言弃、面对荣誉安之若素”来评价谢青,是对她最佳的诠释,也彰显了她为人的踏实与处事的平静。谢青表示作为交大人, 由衷地感到自豪!“继续保持职业的专业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医教研工作中,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胸怀,致力中国公共卫生传染病疾病控制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