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阳:甘当“快递小哥”,不舍昼夜“在路上”
来源:教师博雅 时间:2021-03-15 浏览:9789

【编者按】70年砥砺前行,70年心手相连。为纪念上海市教育工会成立七十周年,从70年的光辉历程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上海市教育工会编纂了《话说七十年——上海市教育工会发展访谈录》,共收录了70余位见证上海市教育工会事业发展的人物访谈,其中包括王宗光、陈国强、王如竹、毛杏云、贾金平、于朝阳6位“交大人”。即日起,我们将开设专栏,以故事证历史、见精神,听听他们的“工会故事”。


于朝阳:1971年出生,副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上海市教育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老年大学校长。曾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上海交通大学,有很多老师亲切地称工会为“快递小哥”。我与同事非常欣赏一个理念——“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们工会就是这样一个“快递小哥”,365天把学校党委的温暖送到每个教职工的心中。

我记得很清楚,2017年5月20日那天,我从贵州扶贫回来,正式就任上海交大工会主席,转眼已是三年多了。这期间我一直在探索:高校的工会工作究竟有多大的发挥空间,有多少可能性,又能创造多大的能量?这几年来,通过不断创新理念和工作方式,拓展工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上海交大工会工作越来越出彩,稳稳地走在高校工会前列。

解读“工会”:巩固、攻坚、建功、贡献

在很多人眼里,工会工作常常处于“边缘地带”,拓展空间也极为有限。事实上,在正式接触工会工作之前,我自己也一直认为这份工作算是个“闲差”——就像大家调侃的“唱唱跳跳,打球拍照”。不过,随着走上工会主席的岗位,我很快就修正了自己的这个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团工作、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这些年的工会工作中,我一直在对照总书记的这段话,不断地理解、学习、探索。高校工会,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面对工会工作被矮化、被弱化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出改变?我想,高校工会工作同样可以说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主动跨前,去担当工会应有的职责。

我对工会的“工”字有个解读:“工”字,两横一竖,写在纸上再简单不过。但把它加上了几笔后,就有了新的含义——它意味着“巩固”、意味着“攻坚”,意味着“建功”,也意味着“贡献”等等。通过“巩固”,我们给教工的幸福不断“做加法”;通过“攻坚”,我们最大程度地释放工会工作的“弹性”;我们致力于为教职工成长发展护航,鼓励教职工岗位“建功”;我们365日时刻“在线”,在学校创建世界“双一流”的征途上彰显工会的“贡献”。

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引导下,上海交大工会近几年的“成绩单”也越来越亮眼。以2019为例,我们开展了十大特色工作:连续开展思想政治引领专项活动,吸引全校教职工广泛参与,主题活动溢出效果明显;持续打造“交大系列”教职工文化品牌,出版《诗文交大》《匠心交大》等4本等文化书籍;购买教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新发大病最高可理赔达24万元, 极大提高医疗健康保障力度;提高教职工暑期疗休养标准,首创对口帮扶与疗休养相结合消费扶贫新模式;实现年节实物慰问全员覆盖,下放二级工会采购自主权;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践工会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对工会经费的规范使用和风险防控管理;创造性进行“教工之家分家”建设,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已经形成……这些事情写出来也就是一页PPT,但桩桩件件背后都凝结着整个上海交大工会不舍昼夜地奋战。

不怕“找麻烦”:金杯银杯不如教职工的口碑

经常有其他高校的工会主席跟我开玩笑说,这几年来,在各大高校工会中,上海交大工会的工作一直以“事多”走在前面;还有人说我工会战线上的“白加黑”和“007”。我是一个不怕给自己“找麻烦”的人,因为工会要真正地维护好、服务好教职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工会工作要不断地往深处挖、往细里做,永远也没有止境。

我经常讲,要以教职工心为心,才能真正把工会工作做实、做好。在我看来,工会工作是个良心活儿,弹性很大,空间也很大,事情永远也做不完。有时候,啃“硬骨头”就要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也会承受“委屈”。但我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金杯银杯都不如教职工的口碑。

从这个立足点出发,这几年上海交大工会确实做过很多“大工程”,比如解决教职工子女就读附属学校问题,就是“点赞数”最高的一件实事工程。这件事的起因是,我发现在每年教代会提案中,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都是热点之一。其缘由在于,随着近几年上海交大附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的持续提升,教职工和社会的认同度也不断加强。但难点在于十多年前,7所附属学校都纳入属地化管理。

这件事很难,工会毕竟不是职能部门,而这一系列工作又牵涉颇多,一开始确实有顾虑。但教职工迫切的愿望摆在眼前,再难也要想办法去推动。

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推动学校开始着手做大做强附属基础教育,以增强人才吸引力,解决教职工需求,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保障。“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基础教育”上升至学校战略,并明确这项工作由校工会牵头。

支持附属学校改扩建、区校共建新校,都需要协调各种大大小小的难题。比如在协助推进上海交大闵行幼儿园改扩建这个项目上,原本项目已停滞了三年,政府要收回改扩建资金。为此,八个月的时间中,我们与政府、街道及学生家长协调会就开了三十多次,最终顺利实现了改扩建,一所原来只能容纳8个班,到现在可容纳18个班的崭新幼儿园校舍落成,可满足所有用工形式的教工子女入园。

如今,在校工会的有力推动下,2019年底“环交大闵行校区基础教育生态区”正式成立,一所新的十二年一贯制的“未来学校”也呼之欲出,两年后将实现对外招生。这将会大大改善教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减少教职工为孩子择校的焦虑。

除此之外,解决教职工子女暑期“托管难”的问题,也要顶着压力一个个地破解难题:没有办学力量,就引进第三方;没有开办场所,就协调教育局落实;没有工作人员,就招募志愿者,在假期带着全体工会人员做好保障,一干就是一个月。最终“交小苗”暑期成长营在2018年7月首次开营,至今已成功举办2届,共计解决了400余名交大教职工子女夏季学期托管难题。该项目还入选了上海市总工会“职工亲子工作室”示范点,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爱心暑托班”。

最近,为了解决好交大港澳台及外籍教工子女入学的问题,我们还主动与华师大二附中国际部(紫竹校区)对接,举办了校园开放日交大专场活动。很多老师说,工会能考虑到他们的“小众”需求,并积极寻找解决路径,令人感到非常贴心。

解决好教职工最关心的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娘家人”“贴心人”。作为“快递小哥”,交大工会这些年收到的教职工给的“好评”越来越多,这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同时,这也体现出交大工会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创造性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让工会“保鲜”:在新时代浪潮中保持生机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我一直在推动工会工作的创新性。比如近两年我们全力推动的“智慧工会”建设,就是一个例子。

我很多年前也曾做过互联网的工作,但那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到如今这个程度,已经深刻融入到社会中,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工会的信息化建设却严重滞后于学校的发展水平。这也给教职工办事带来很多的不方便,比如报销材料多、整理起来麻烦,有时资料不全还要跑很多趟;比如缺乏会员的数据库,不能实时掌握会员数量、人员比例等等。

本着“让信息多跑腿,让职工少跑路”的目的,我们想让工会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变得更智能。所以从2018年开始,我们全面推动“智慧工会”建设。在建设之初,我们也到过很多高校调研。我发现,很多现有的所谓“智慧工会”,是比较简单地把工会工作和信息化叠加起来,系统构成比较分散,缺乏一个“智慧”的内核。

在交大“智慧工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先后推进网站改版工作,开发会员数据系统、投稿系统、财务系统、活动报名系统等网上办公平台。对接一门式服务,数据资源共通共享,解决教职工信息化需求。虽然中间也走了一些弯路,好在也及时纠正了思路,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今年的补充医疗保险、文体培训班、一日捐等报名和支付都搭上了“智慧工会”的快车、在线高效进行,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考虑得更加全面、仔细。我把智慧工会看做一个孩子,从婴儿时的1.0、2.0,到幼儿时的3.0、4.0……它从刚刚出生,到大脑开始发育,以后会慢慢地具有越来越好的思考能力。智慧工会的成长,会与交大的工会工作“融”在一起,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创新,保持生机。

当然,技术的革新只是让工会工作“保鲜”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理念要与时代发展同频,要与教职工同心。2020年是我在工会的第四个年头,这几年我们做成了很多事,也有很多事“在路上”,更多的愿景还要在未来实现。我们将继续保持“快递小哥”的毅力和坚韧,不懈努力,期待着在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征途上,工会的作用时刻彰显,教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不断提升。